四川文明网达州讯(余平安)达州市渠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紧扣群众需求,以“好人文化”为核心纽带,创新构建“榜样引领—行为转化—制度固化”的善治闭环,通过选树身边好人、传播好人精神、转化实践行动、健全长效机制,让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以“三级联审+多维激励”精准选树
让“好标杆”立得住、有公信
聚焦“好人精神怎么选”,以“群众认、过得硬、立得住”为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好人选树与激励体系,让基层典型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文明实践的“活标杆”。三级联审保公正。创新推行“群众推选+网格筛查+专家评审”机制,在全县415个村(社区)设立“道德观察哨”,发动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常态化收集身边好人好事线索;乡镇(街道)网格队对线索真实性、典型性进行初核;县级专家评审组结合事迹影响力、群众认可度最终评定,近3年累计挖掘基层典型1200余个,连续4届“最美渠县人”评选零争议、零投诉。多维激励暖人心。出台《渠县道德模范评选表扬管理办法(试行)》,打破“只给荣誉不给实惠”的传统模式,构建“精神+物质+社会”三重激励体系。精神上,为好人举办表彰仪式、拍摄好人事迹专题片;物质上,给予子女入学优先推荐、就医绿色通道、公共服务优惠等政策;在社会层面,邀请好人担任文明实践代言人、行业监督员,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成为社会共识。
以“宣讲团+传播网”立体传播
让“好精神”听得进、入人心
聚焦“好人精神怎么传”,创新传播载体与方式,把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群众听得懂、愿意学的“家常话”,推动好人精神从“典型引领”走向“全民认同”。“德耀宕渠”宣讲团接地气。从道德模范、最美家庭、致富带头人中遴选12名核心成员,组建“德耀宕渠”宣讲团,构建“选育用”全链条培养机制。每月邀请党校教师、本土文化专家为宣讲员“充电”,开发《从孝善灶台看基层治理》《“榨菜”的共富密码》等特色课件;实施“1+N”传帮带,每位宣讲员结对培养3名村级“草根宣讲员”,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宣讲网络,累计开展“院坝宣讲”“田间课堂”500余场,惠及群众15万人次。“春风快递”传播网络无死角。整合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资源,开辟“道德建设”专题专栏,制作系列短视频20余条,在公交站台、社区公告栏设置“好人墙”500余处;每季度举办“好人故事汇”“道德讲堂”等主题活动,把端午赛龙舟、中秋诵月等传统节日升级为“美德实践课”,让好人精神融入日常、浸润生活。
以“积分超市+生活圈”创新实践
让“好行为”看得见、做得到
围绕“好人精神怎么干”,把文明实践与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结合,设计可参与、能感知的实践载体,推动“学好人”向“做好人”转变。“道德积分超市”激活力。针对乡村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等难点,在全县选取89个村(社区)推行“道德积分超市”模式。制定《文明行为积分细则》,将环境卫生、孝老爱亲、志愿服务等12类行为量化为“道德积分”,通过“红黑榜”公示积分情况,村民凭积分可兑换米面油、生活用品等物资。文崇镇谭坝社区以“红黑榜”为核心,联动《居民公约》、积分制,打造重阳节敬老、季度老人生日宴、养老食堂等惠民项目,推动村民从“局外人”变“当家人”,有效破解“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难题。“15分钟美德生活圈”方便群众。构建“453+N”文明实践矩阵,以45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核心,串联12个主题文化广场、30个志愿服务驿站,打造“15分钟美德生活圈”。优化“群众点单、中心派单、所站接单、群众评单”服务流程,推行“9+N”菜单式志愿服务(涵盖理论宣讲、文体活动、便民服务等9类基础项目+特色定制服务),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000余场次,解决群众“微心愿”10000余个,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明实践服务。
以“规、德、宣”三字诀固基筑本
让“好风尚”扎下根、能长效
着眼“文明实践怎么长久”,通过建制度、强保障,把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长效机制,推动文明实践从“一阵风”变成“四季青”。立“规”定方向。建立“县、乡、村”三级文明实践协同推进机制,印发《渠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将文明实践工作纳入乡镇(街道)、部门日常工作;创新推出《渠县婚丧喜事文明操办约定书》,组建“移风易俗监督队”,修订村规民约415份,从制度层面破解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弘“德”强根基。深挖本地慈孝文化、耕读文化资源,在学校开展“美德少年”评选,在企业推行“文明员工”考核,在社区成立“爱心助老服务队”“邻里互助小组”等志愿组织50余个;每年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让道德建设融入家庭、行业、社会治理各环节。广“宣”浓氛围。在县域主干道、公共场所设置公益广告宣传栏,在新市镇、李渡镇等地绘制文明主题文化墙;利用“我们的节日”开展元宵节“灯谜话家风”、重阳节“孝善宴”等活动,累计吸引12000余个家庭参与,解决农村高龄、独居老人“就餐难”问题,让文明新风尚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基层。
渠县以“好人文化”为抓手,通过“选树、传播、实践、固化”四步闭环,推动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既有“高度”又有“温度”,让文明之花在宕渠大地常开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