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郎夺尔基
索郎夺尔基,男,藏族,1979年2月生,中共党员,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林业高级工程师。十八年来,他徒步、骑马、驾车巡护,走遍2100多万亩湿地,行程90余万公里,坚持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湿地巡护,被牧民们称为“高原湿地守护者”和“黑颈鹤的守护者”。从普通巡护员到科研带头人,从“门外汉”到“土专家”,他先后荣获四川省“最美巡护员”、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保护地工作组委员”等称号,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标兵。
无畏艰险,用脚步丈量高原湿地巡护之路
索郎夺尔基出生在阿坝州若尔盖县,这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他的脸上带着高原人特有的质朴与坚毅。“美丽草原我的家”在他童年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守护好这片土地”如同一颗种子,从小在他心田里发芽。
守护好湿地不是件容易的事。2007年,刚到保护区工作的索郎夺尔基,面临着诸多困难。他说:“那时交通不便,就只有徒步、骑马开展巡护工作。通信不畅,一旦遇到危险,很难及时获得外界的帮助。野外的危险随时都在。现在想起这一路走来,‘巡护’之路真是难。”
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原,开展湿地巡护工作,是一场与恶劣自然环境的艰难较量。稀薄的空气像是一层无形的枷锁,每迈出一步,都需要付出比平常多几倍的力气,胸口憋闷,心跳声在耳边剧烈回响,仿佛随时都会冲破胸膛。这里的气候变幻莫测,刚刚还是阳光刺眼,转眼间狂风裹挟着沙石呼啸而来,打得脸生疼,让人睁不开眼。而到了夜晚,温度又会骤降至冰点以下,刺骨的寒冷透过层层衣物,直钻骨髓。沼泽隐匿其中,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危险。“自然条件不好都可以克服,更要命的是野狗和狼的威胁。”说起这些,索郎夺尔基至今都还心有余悸。但即便面对如此艰难的条件,他依然默默坚持了18年。
索郎夺尔基开展巡湖工作。
“守护好家乡,守护好湿地是我的责任。”他说。家人看着他一次次冒险,十分心疼。2008年10月,他在巡护时与外界失联了整整三天三夜,家人焦急万分,但又无可奈何,因为深知高原气候环境,只能听天由命,一家人为他默默祈祷。回家后,母亲流着泪劝他换个安稳的工作,妻子尕让旺姆哭红了眼。可索郎夺尔基沉默片刻后,坚定地对家人说:“我放不下这份责任,我以后会小心的。”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家人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
从徒步、骑马,再到开车巡护,工作条件改变不少,但险情依旧不断。2009年,他陪同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做植被调查时,学生不慎掉进“吃人的沼泽”。危急时刻,他赶紧从车的后备厢取出木棍(车上备用的打狗棍),将学生慢慢拉了上来,避免了悲剧发生。
十八年来,索郎夺尔基走遍了2100多万亩的巡护区域,行程90余万公里,制止和打击野外盗挖、盗采、盗捕、盗猎等活动100余起。他用脚步丈量着保护区的每一寸土地,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
深耕科研领域,点滴积累铸就不凡成果
索郎夺尔基刚接触科研工作时,是从教师转岗过来的“门外汉”。但他没有退缩,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十多年间成长为各大院所教授称赞的“土专家”。
他白天巡护,晚上自学,虚心向各级专家请教,用最“笨”的办法——认草、数鸟、画地图,硬是把保护区河流、湖泊、道路、花鸟、树木、泥炭资源数据刻在了自己心里。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发现了新物种“阿拉善蝮蛇”,还记录下东方白鹳等5种物种的分布新纪录。
索朗夺尔基工作照。
作为一名州人大代表,索郎夺尔基深知构建科学监测体系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他积极呼吁,多方奔走,通过争取多方资源,成功构建了多元立体监测网格,实现了若尔盖国家公园从传统的望远镜“现场看”,到“无人机‘天上测’、视频监控及各型传感器‘定点测’、湿地生态管护全覆盖”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让保护区的监测工作更加全面精准,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在与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等多家院所的科研合作项目中,索郎夺尔基不断创新取样调查方法,加强与科研人员的理论互鉴和成果共享。在他的努力下,黑颈鹤在保护区的繁殖习性、迁徙轨迹逐渐清晰,黑颈鹤的种群数量也从2014年资料记载估算的893只增加到1100只左右。同时,若尔盖湿地保护区新增动物物种9种,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索郎夺尔基的付出和努力,有效解决了科研院所与保护区距离远、深入难、保护区科研人员理论水平低的问题,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生态保护。
用心宣传引导,凝聚生态保护强大力量
在当地,老百姓对生态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只看重“眼前利益”,认为草场上放的牛羊越多越好,不注重生态保护带来的长久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让老百姓转变思想观念?他通过专题宣讲、进村入户、微信公众号推文等多种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农牧民群众答疑解惑。牧场上、农牧民家、帐篷边……一次次、一遍遍讲解,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逐渐被群众熟悉。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索郎夺尔基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建立了以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为中心、五个保护站为重点,以及30名管护员分区分片巡护为基础的三级巡护网。坚持以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和科学修复的方式,开展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实施退牧还湿、限牧还湿、草畜平衡等生态保护措施。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索郎夺尔基积极向下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并逐渐获得老百姓的认可。“减少牲畜养殖,我们收入不仅没减少还增加了”“草原越来越美丽了,游客也多了”……“不减少牧民收入的同时,改变牧户的放牧方式”在他的带动下得以实现。
索郎夺尔基到学校开展湿地保护宣传。
“爱护草原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生态就是造福我们的子孙”的理念,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深深铭刻在了农牧民群众的心里,他们也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主动减少放牧数量,不少人还加入了湿地保护志愿者协会。
十八年的坚守,索郎夺尔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湿地的热爱与守护。他克服艰难险阻,在巡护路上从未退缩;他潜心钻研科研,为湿地保护提供有力支撑;他用心宣教,凝聚起群众保护湿地的强大力量。这片高原湿地在索郎夺尔基和众多保护者的努力下,正从脆弱走向强健,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高原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建设“最美高海拔国家公园若尔盖湿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