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楠
赵倩楠,女,汉族,1990年6月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助理研究员。22岁罹患胸椎血管瘤导致截瘫,与轮椅为伴十余载,她始终坚守心中的医学梦,克服身体障碍,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医学科研工作中。通过不懈钻研,发现了“皮层下结构对认知功能受损程度不同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科研成果,为精神分裂症认知相关治疗提供了有希望的标志物。目前已公开发表多篇SCI论文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她的奋斗经历被《四川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广泛报道。获得第七届成都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疾病突袭之时,坚守医学梦想
赵倩楠,出生于辽宁朝阳的一个普通职工家庭。作为家中独女,被父母寄予厚望,以期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走进校园后,赵倩楠展露出聪慧过人的学习天赋,从小学至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2009年,她以高分考入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开启了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的梦想之旅。
整日忙碌于学校、医院、宿舍三点一线的赵倩楠,对医学生繁忙的学习生活甘之如饴,除了刻苦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并连年获得奖学金外,她还成为了学校学生组织的部门负责人,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2012年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胸椎硬膜外血管瘤破裂出血事件,打破了她的平静生活。从发病到双下肢失去感觉、丧失运动功能仅四个小时,尽管经过了手术和康复治疗,但因出血病灶对脊髓的压迫损害较为严重,双下肢功能毫无起色,赵倩楠从此不得不以轮椅为伴。
正值大好青春年华,经历如此生活剧变,无论是父母还是她本人都难以接受。但是,作为一名医学生,凭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赵倩楠对身体恢复希望渺茫的现实有所预料,既然现实情况难以逆转,为了继续医学之路,她坚定地中断了在康复医院的系统治疗,提前返校,并付出了超出常人几倍的努力,唯恐因身体不便遗漏任何学习机会,克服困难完成了理论和实验课学习、临床科室轮转实习和放射科研究生阶段学习,于2017年顺利毕业并获得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尽管她专业技能过硬,但多家用人单位仍以身体原因拒绝了赵倩楠的求职,医学之梦难以为继。
求职之路屡战屡败,为了继续自己的医学之梦,赵倩楠决定继续深造。在父母的支持下,她于201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成为一名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放射科吕粟教授。入学伊始,学校和医院便改造了宿舍,为她提供了无障碍的学习生活环境,并批准了父亲陪读的申请,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对她关怀备至,百年华西接纳了她,为她打开一道光的缝隙。
探索精神不息,突破医学边界
考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前,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赵倩楠主要从事临床实践工作,在放射科各诊断组轮转,阅读医学影像图片并书写诊断报告,但是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工作任务则是进行重型精神障碍的影像研究,作为一名神经精神领域的门外汉,她经历了痛并快乐着的临床到科研的转变。
与他人相比,赵倩楠需要将部分精力花费在康复锻炼上,每天的久坐考验着她的身体,但是赵倩楠凭借不屈的意志,啃下2000多页的专业统计书,从无到有地学会神经影像专业分析软件、自学Python和R等编程语言,孜孜不倦地从文献和专家讲座中汲取知识……努力不会白费,在导师吕粟教授的指导下,赵倩楠通过不懈的追求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终于发现了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皮层下结构对认知功能受损程度不同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重要作用,为精神分裂症认知相关治疗提供了有希望的标志物,这项工作首次投出即引起了美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院的官方杂志《Neuropsychopharmacology》编辑和审稿人的格外关注,并顺利发表。
经过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赵倩楠具有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于2022年6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7月成功入职培养她的母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专职博士后的身份继续从事重型精神障碍的影像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放射科吕粟教授,所在团队长期致力于精神影像学研究。赵倩楠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及多组学技术,揭示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障碍的影像遗传学变异及其在辅助诊断、疾病分层及预后预测等方面的价值。目前,赵倩楠在精神病学及神经影像学等权威杂志发表多篇SCI论文,多次在国际医学磁共振协会年会(ISMRM)、世界精神病学大会(WCP)等医学影像学及精神病学国际顶级会议作口头发言及壁报展示,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一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职博士后研发基金项目,立足重型精神障碍的影像-临床转化。赵倩楠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践行奉献初心,照亮他人前路
科研工作在普通人眼中可能略显枯燥乏味,一项科研成果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失败、修正、再失败等过程的循环往复,对某个科学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可能模糊了上下班的概念,日日夜夜常存脑中,精神时常紧绷而不得放松。但是这些“缺点”或客观存在的困难在赵倩楠的眼中反而是科学研究的迷人之处,如果一个科研工作者能够通过科学手段,对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索,并有可能对罹患疾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带来帮助,这样的工作给她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心灵慰藉。古语有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虽然身体障碍使赵倩楠难以从事直接面对患者的临床实践工作,但是能够通过科学研究做有益于解除患者病痛的工作,不失为一种莫大的安慰。
日常工作中,赵倩楠始终秉承“轻伤不下火线”的工作态度,克服身体障碍,为重型精神障碍的影像研究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在2023年农历新年的前夕,为了尽快明确一项新的科研项目的可行性,赵倩楠注意力高度集中、竟一时忘了尽量避免久坐这一项有利于康复的要求,连续在电脑前查阅资料长达十小时,一度引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在经过入院治疗后血管恢复通畅,并在康复出院后为自己制定了更为科学、有利于康复和未来的工作生活流程,从而更高效地完成科学研究工作。
一路走来,赵倩楠经历了艰辛与磨砺,更加珍惜在突发重疾后,伴随严重身体障碍的情况下,还能继续从事医学事业的幸运。作为广大残障群体的一员,她想把自己的光和热播撒得更远一些。为此,她加入了四川省残疾人励志报告团,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她期待能够用自己的经历和信念,激励广大残障群体和青年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残障群体只是不便,不是不能,不仅能行,还能出色”附上注脚。
身体障碍不能阻碍对理想的追求,赵倩楠始终坚守最初心中的医学之梦,将全部心血投入到重型精神障碍的影像科研-临床转化工作中,为改善重型精神障碍患者的诊疗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相信,做生活和事业的强者,才无愧于国家、社会和家庭对自己的培养,才无愧于十余年前初入医学殿堂时立下的“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