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

[2025年第一季度四川好人诚实守信类]达州刘登海:践诺回乡报桑梓 诚信经营富乡邻

2025-03-14 16:12: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刘登海
  刘登海,男,汉族,1965年2月生,渠县青龙镇汤家村育海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登海在外打拼三十多年,事业有成,然而,为了一句承诺,毅然踏上返乡创业之路。创办家庭养殖场、兴办农村超市,他坚持以诚为本、以信立身,吸纳贫困户就业脱贫,慷慨解囊帮扶乡邻,修路建桥造福桑梓,用实际行动诠释“一诺千金”,带领家乡群众在致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获得达州市道德模范、“达州好人”等荣誉。
  一诺千金,锚定创业初心
  “上学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早上6点不到就得出发,放学回家几乎晚上9点……”家乡的贫穷,儿时的艰辛,至今还在刘登海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自那时起,刘登海就暗下决心,要闯出一条路子。
  1983年,18岁的刘登海离开家乡,外出打拼。临别前,面对依依不舍的亲朋乡邻,拿着大家给他拼凑的盘缠,刘登海留下一句诺言:“闯出一番天地后,我一定会回来报答家乡!”谁知,这句承诺竟成了他一生的执念。
  扛水泥、提灰浆、扎钢筋……一步步走来,凭着勤奋与聪慧,刘登海积累和掌握了电力施工技术,直至自己成立了装修公司。经过多年的打拼,刘登海可以说小有成就。
  2016年春节,回乡探亲的一次偶然机会,刘登海结识了驻村第一书记,了解到家乡急需在外的成功人士投身脱贫攻坚的浪潮。在乡情、真情、亲情、热情的感召下,加之心中的那句“诺言”,刘登海毅然踏上了回乡创业之路。
  依托县上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德康集团,刘登海决定创办家庭生猪养殖场。然而,刘登海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创业初期,资金紧张成为他面临的一大难题。修建猪舍、购买设备、引进猪苗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刘登海四处筹措资金,甚至不惜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刘登海坚定地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努力终将换来成功。八年来,刘登海的养殖场从刚开始的年出栏生猪2000余头,发展到如今的年出栏生猪一万余头。在他的带动下,养殖场周围的群众也脱了贫、增了收。
  以诺为舟,逐浪诚信商海
  诚信是立身之本。这些年,刘登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下,新质生产力正重塑各行各业,生猪养殖领域也不例外。刘登海敏锐捕捉到这一时代趋势,将新质生产力理念融入自己的养殖事业。他摒弃传统养殖弊端,积极引入前沿科技与创新管理方法,成为养殖一线践行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
  大山深处,要不是挂着牌子,很难想象,这个听不见猪叫、闻不到臭味的地方,竟然是有着上万头生猪的家庭养殖场。刘登海说,养殖区实行封闭管理。进入猪舍前,要经过脱、洗、换三道工序,再通过消毒池、超声波雾化消毒室、双层紫外线消毒室“三道关”进行消毒,方可进入。
  养殖区控制室的大屏幕显示,在这里,自动上料机、自动饮水系统、自动清粪机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同时,从养殖场成立之初,刘登海就投资建设了环保区、沼气池和污水处理池等环保设施设备……这种绿色生态的养殖方式,不仅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让传统养殖重焕生机,更让刘登海凭借新质生产力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典范。
  在经营上,刘登海始终秉持着诚信为本的原则。2020年夏,非洲猪瘟肆虐,刘登海的猪场也未能幸免,损失近百万元,运转难以为继。由于他签订了保险协议,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此时,有人建议他可以多报一些染病生猪数量,多获得几十万的补偿,但刘登海坚决不同意,他说:“诚信是我的立身之本,我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瞒报欺骗。”事后,了解到情况的德康集团被刘登海的诚信所打动,将其评为“优秀养殖合作户”,与他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还有一次,一位外地客商前来采购生猪,由于对市场行情不太了解,给出的价格偏高于当时的市场价。刘登海并没有趁机占便宜,而是坦诚地向客商介绍市场行情,并按照合理的价格与其完成了交易。
  2024年8月,刘登海在从远方进货回家途中,由于遭遇连续高温天气,加之途中车辆爆胎,车上装载的蔬菜、水果等新鲜农产品又不是冷链运输,致使这些农产品到达后基本过了保质期。面对价值近20万元的农产品,有人劝说他,可以分拣后卖出去,挽回点损失。可刘登海坚决不同意,他说做生意要诚实守信,不能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更不能售卖劣质商品。随后,他硬是将这批货物全部送到了猪场作为饲料。
  守诺如磐,播撒爱心暖阳
  做生意要讲诚信,做人要有爱心。刘登海在以诚信赢得信赖取得成功的同时,更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播撒爱心暖阳。
  以前,汤家村交通不便,山高路陡。由于路基施工难度大,开挖成本高,群众望而却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刘登海主动掏钱请来挖掘机,历经一个多月,为村民们修建了六公里的路基,最终让水泥路修到了群众家门口,受益100余人。
  汤家村党支部书记魏育华说,近几年,全村已硬化村社道路42公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联通了水泥路,这里面有刘登海的功劳。
  2020年10月,汤家村1组村民反映,到村委会办事隔河绕路,出行十分不便,迫切需要修建一座便民桥。得知情况后,刘登海第一时间和镇党委、政府联系,主动出资五万元,修好了过河便桥,方便了两岸群众出行。
  “我一直在这里务工,最初月工资2000多元,现在月工资有4000多元了。”宁晓学是养殖场的第一批员工,“当初,得知我家庭困难,家属还需常年吃药,刘老板便主动将我招到养殖场工作。”宁晓学还透露,养殖场还吸纳了与他一样的30多名贫困群众,帮助他们甩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路子。
  正是因为刘登海的诚信经营,他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和好评,事业蒸蒸日上。随着市场的逐步拓展,为拓宽周围乡邻的就业渠道,他又相继兴办了数家农村超市,解决就业近100人。
  实际上,像这样造福桑梓的事例在刘登海的身上还有很多。2023年7月,由于干旱,刘登海投入资金18万余元,无偿为200余户群众牵通了自来水,解决了山区部分群众人畜饮水困难。
  “为了汤家村的发展,他既出钱,又出力,为全村做了不少实事。”魏育华说,这些年,刘登海每年都会拿出一些资金,帮扶贫困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在他的资助下,汤家村一些困难家庭的子女顺利完成学业,这几年刘登海的资助金额超10万元。
  “这里是我的家乡,他们就是我的家人,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是我永远的承诺。”刘登海说。事实上,他也用实际行动不断践行着承诺,带领家乡群众在致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编辑:徐艺嘉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