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

[2025年第一季度四川好人诚实守信类]内江夏开桂:护林员践诺43载 15万公里足迹护青绿

2025-03-14 16:14: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夏开桂
  夏开桂,男,汉族,1964年10月生,内江市东兴区斑竹林保护所护林员。18岁那年,夏开桂接过父亲的护林接力棒,立下誓言:“我会守住这片林子。”从此,他便扎根在这片山林中。面对林区艰辛,他无畏前行,成为“活地图”。无论是暴雨救援还是虫害防治,他都身先士卒。他创新的防火与值守方法,有效预防了火灾。他病中仍心系山林,托妻代巡。从18岁到60岁,夏开桂用43年的坚守和超15万公里的足迹,践行了对父亲的承诺。获得内江市劳动模范、第二季度内江市身边好人等荣誉称号,夏开桂家庭被评为“四川省最美家庭”。
  承诺:从父亲手中接过使命
  在内江市东兴区的群山之间,有一片占地120亩的葱郁林区——斑竹林场伞钱湾林区。这里常年云雾缭绕,鸟鸣清脆。在这片森林里,分布着品种繁多的树木,有30余米高的楠木和黄荆树,有一人合抱不过来的黄连木和枸叶树,还有青冈、柏树、棕树、红豆刺、麻竹等几十个树种。由于以前盛产斑竹,当地人习惯称这片林子为“斑竹林”。而守护这片青绿的,是一位名叫夏开桂的普通护林员。
  1982年,18岁的夏开桂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彼时,他的父亲作为斑竹林场的第一代护林员,因年迈即将退休。面对父亲“这片林子需要人守下去”的嘱托,夏开桂做出了决定:“爹,我留下。我会守住这片林子,守住咱家的根。”
  那一刻,夏开桂的承诺在心中生根发芽。他决定用一生去守护这片山林,就像父亲守护了一辈子一样。
  初到林区时,条件之艰苦远超想象。林场仅有两间破旧的土坯房,不通水电,夜晚照明靠煤油灯,饮水需步行到山下挑取。夏日蚊虫肆虐,冬日寒风刺骨,巡山时需穿越荆棘丛生的陡峭山路。夏开桂回忆:“第一次巡山时,腿上被划了好几道血印子,晚上疼得睡不着。”但他未曾退缩,而是开始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林地,逐渐摸清了林区的边界、树种分布和潜在风险点。
  为提升护林技能,夏开桂白天利用幼时跟随父亲学习的护林常识,边巡林边识别病虫害、观察火险隐患,夜晚则做巡护记录、自学《森林防火手册》《林木养护指南》等。他独创了“三查三记”工作法:查火源、查虫害、查盗伐;记路径、记树种、记异常。十年磨一剑,他成了林区的“活地图”。
  父亲离世前,曾拉着他的手说:“树是山的魂,守住了树,就守住了子孙的命。”这句话成了夏开桂一生的信条。他常对村民说:“我守的不只是树,是祖辈的根,是后人的福。”
巡山回家后,夏开桂在办公条桌上写巡山记录
  担当:与风险博弈的践诺考验
  据估算,夏开桂43年累计巡山里程超1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4圈。这漫长的路途上,既有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更有惊心动魄的惊魂瞬间。
  2002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蜀柏毒蛾灾害席卷了伞钱湾林区。这种害虫繁殖速度快,破坏力极强,严重威胁着林区的生态安全。夏开桂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控制虫害,这片山林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应对这场灾害,夏开桂决定采取“人工摘卵+生物防治”的方法。他连续30天凌晨4点就起床,带着手电筒进入山林,仔细检查每一棵柏树,寻找并摘除害虫的卵块。同时,他还引入了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的繁殖。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虫害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看着重新焕发生机的山林,夏开桂心中充满了欣慰。
  2012年的夏天,内江市东兴区经历了一场大暴雨,林区倒伏了不少树。夏开桂知道,在这样极端的天气条件下,任何一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他不顾山路泥泞,在风雨中坚定前行。当他小心翼翼地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时,发现有两名村民被倒下的大树压伤了。
  在救助了这两名居民后,夏开桂干脆号召全家人出动,兵分几路,没日没夜地在各个山头寻找,就怕万一还有居民受伤未得到及时发现和救治。这样高强度的巡山,一家人连续干了4天,才走遍了整个林区。
  2017年清明,一名扫墓群众违规烧纸引燃坟旁杂草。夏开桂发现时,火苗已窜至近两米高。他一边用喇叭呼叫支援,一边顺手砍了一枝树丫,挥舞“打火把”冲进火场。浓烟中,他的前额头发被烧掉一团,手背被火星烫伤,但仍坚持扑打,最终与赶来的村民合力扑灭火点。事后他总结教训,发明了“清明值守三步法”:提前清理墓地杂草、宣传小喇叭白天不间断播放、全程陪同祭扫群众。  
  为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他搞了个“五层防火法”:第一层:巡山时用镰刀清理易燃枯枝、杂草。第二层:每天用小喇叭不间断播放防火宣传音频。第三层:防火宣传画、宣传单进村入户。第四层:林区显眼位置悬挂防火宣传警示牌。第五层:重要时节(春节、清明节)入林人员跟随战法。
  2023年夏季,连续几天的高烧让夏开桂虚弱不堪,不得不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后告知他需要住院治疗,并建议他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然而,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夏开桂的心却始终牵挂着林区的安全,他请求妻子田明容帮忙巡山。
  在这期间,田明容每天都坚持巡山,风雨无阻。她每一次完成了当天的巡山任务后,回到家中就立刻给夏开桂打电话,详细汇报林区的情况,并告诉他一切安好。尽管这份工作充满艰辛,但她从未抱怨过一句。因为她知道,完成丈夫交给她的使命,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和安慰。
  在夏开桂的精心管护下,伞钱湾林区得以有效管护:连续43年零火灾、零盗伐、零侵占,当年的小树苗都已经比碗口还粗,林木蓄积每年稳步提升……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夏开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付出。
农活不多时,妻子与夏开桂一同在林区巡护
  坚守:以林为家的践诺生活
  夏开桂与妻子田明容、年迈的母亲共同生活在林区不足50平方米的小屋里。屋内陈设极为简朴:两张木床、两把竹椅、一口铁锅,柴火灶、沥米饭是一家人生活的最爱,简单又朴实的生活他们早已习以为常。然而,这方寸之地却承载着一家人对山林最深沉的爱。
  夏开桂的母亲虽已年过八旬,仍坚持每天为巡山的儿子儿媳生火做饭。老人常说:“我年轻时跟着他爹巡山,现在眼花了,但还能烧火做饭,也算给林子尽份力。”这种代际传承的家风,让护林使命融入了家族的血脉,平淡而不平凡。
  妻子田明容是邻村农户,婚后便随夏开桂生活在一起。从最初抱怨“嫁了个山野汉子”,到后来主动扛起锄头巡山,她的转变源于对丈夫的担心。田明容说:“遇下雨天,路滑,坡又陡,害怕他巡护时在坡上摔筋斗。有时比较担心,我就会喊,喊到只要他答应了,我就放心了,就晓得他没有出啥子事。农活不多时,我都会陪着他巡山。”长此以往,妻子田明容便成了周边群众公认的“编外护林员”,夫妻俩的足迹重叠覆盖了整片林区。
  43年间,夏开桂的月薪从最初的18元涨到如今的4000余元,但他始终保持着极简的生活方式。利用空地种少量蔬菜、三天才上街买一次肉、巡山时捡拾枯枝捆扎成篱笆、把香樟细枝做成蚊香……他用朴实将清贫日子过得趣意盎然。面对亲友“下山打工更挣钱”的劝说,他总笑答:“林子里的空气拿钱都买不到,舒服得很。”
  2025年,夏开桂即将退休。面对这片浸润着家族两代心血的山林,他既满怀不舍,又为护林事业的延续做着精心准备。
  伞钱湾林区的林地边界极为复杂,且不规整,绝不是转上几次就能记得住的。为了便于他退休后新来的同志能很好地掌握边界情况,他在近边界的树上,喷涂了300余处红色标记,新来的同志只要循着标记就可以准确地掌握边界了。
  尽管临近退休,夏开桂仍坚持每天巡山。他巡的不是山,巡的是一种习惯,一种情怀,一种对巡护工作根深蒂固的热爱。他常说:“护林人要像树一样,把根扎进土里。风来了,叶子可以动,但根不能移。”说到退休,他其实不舍,每当遇到天气好的时候巡山,踩着柔软的树叶,听着鸟叫,吹着山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他就会说:“太舒服了,简直就是神仙一般的生活”。
  夏开桂的事迹在地方媒体报道后引发积极反响,网友称其为“新时代的塞罕坝人”。但他始终保持着护林人的质朴:“我就是个看林子的,能把国家交给我的树看好,这辈子就值了。”
  尽管已获得诸多荣誉,他依然穿着朴素的工作服,每天清晨5点准时踏上巡山路。证书都被他锁进木箱,说“要留给孙子当传家宝”。
  从青丝到白发,夏开桂用人生最美好的43年,将“守护”二字刻进了每道年轮。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不必惊天动地,把平凡做到极致便是传奇。在这片被他用双脚丈量过无数次的林区,春日的嫩芽正在老树桩旁蓬勃生长——那是生命的接力,更是精神的永续。

编辑:徐艺嘉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