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

[2025年第一季度四川好人敬业奉献类]绵阳曾维益:“田野学者”深耕40余载 为家乡历史文化寻根铸魂

2025-03-14 16:15: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曾维益
  曾维益,男,汉族,1948年10月生,平武县政协退休职工。40余年来,曾维益潜心钻研氐族、羌族、白马人的族群文化,先后撰写了21部有关平武地方历史、文化的图书,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为平武历史文化寻根铸魂。其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还为地方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毅然回乡,矢志文化探寻
  曾维益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城市优厚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毅然回到平武县工作,潜心田野调查,探寻平武文化历史。面对当时平武县诸多古史、方志散失不存的状况,曾维益深感痛心,决心为家乡的历史文化正本清源。
  四十余年间,曾维益足迹遍布平武的山川村落,在没有任何课题经费,而只是间或“有任务”的情况下,凭一己之专注与热情,做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和民族志调查研究工作。为深入了解平武历史上的县域范围与建制,他不惧严寒酷暑,深入偏远山区调研;即使在创作过程中,遭遇车祸,身负重伤、留下后遗症,他也从未想过放弃;为梳理白马文化,他在白马山寨,与村民同吃同住,记录下这一古老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传统。
  曾维益先后撰写出21部平武地方历史文化图书,集结出版《平武社会历史文化丛书》。这些文字宛如钥匙,开启了平武历史文化的宝库。
曾维益工作照
  潜心钻研,续写地方文化新篇
  在学术研究中,曾维益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对史料的运用极为严谨,每个数据、每条记载都反复考证。他的研究思路清晰、方法创新,融合多学科知识,开辟了地方史志研究新路径。他编纂的《平武县建制沿革志》《李白〈蜀道难〉新探——阴平古道研究》等著作,填补了平武县志历史的缺憾,展现了深厚的学术造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曾维益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也为地方党政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如《火溪沟社会历史调查》为木皮乡恢复藏族乡设置提供了依据;《今之平武县实为羌番地》助力平武争取民族比照县待遇;开发白马、虎牙等地旅游项目时,他提供的考证资料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老骥伏枥,传承学术精神
  因对民族文化研究的炽热激情,尽管过了古稀之年,曾维益依然保持天明即起,每天坚持工作8个小时的习惯。他至今没有微信,也没有电脑,他的所有论著都是手写完成的,几百万字的著作凝聚了他的心血与智慧。
  曾维益还多次到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学府讲学,深入文化馆、工会、党校、幼儿园等生动讲述平武历史故事,展示文化瑰宝。在各类人类文化学术会议上,他也常作为嘉宾,向国内外专家展示平武的独特魅力,为提升平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还将自己住处客厅为改造为白马文化主题藏书室、阅览室,对公众开放,同时不定期开展相关白马文化讲座活动。
  曾维益对学术的热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家庭。他热爱读书,家中藏书数万册,其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在他的熏陶下,女儿也热爱学习,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最终成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目前担任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

编辑:竹紫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