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
胡海,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10月生,资中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资中县木偶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30余年来,胡海秉承初心,坚持传承并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以工匠精神打磨木偶演艺技术、开创木偶表演新形式,使原本濒临解散的资中县木偶剧团起死回生。他带领剧团出访多国,用传统文艺讲好中国故事、四川故事,让“川字号”文化作品走出去。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基层优秀党组织书记等称号。
胡海(右二)正在探讨木偶制作
入团学艺 农村娃与“木脑壳”结缘
1986年,资中县木偶剧团面向社会招生,这让自幼对木偶戏怀有浓厚兴趣的胡海,迎来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他凭借出色的表现,从5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资中县木偶剧团的一员。30多年过去了,胡海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背上行囊离开家乡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叮嘱:“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父亲的叮嘱,成为胡海一生的座右铭。
学木偶必须会制作和表演,胡海深知机会来之不易,特别珍惜学习机会,一有时间就钻研木偶制作的流程,向师兄师姐请教。勤学苦练、不懂就问,很快就掌握了制作的基本技艺,加上不断地努力、思考、实践,胡海做出来的木偶生动有灵气,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木偶戏看着好看,练起来是真苦。”胡海一伸手,两个手心满是茧子。中型杖头木偶戏一直传承着木偶戏班传统的操纵技艺的表演形式,一个中型杖头木偶约有8斤重,操纵起来十分吃力,演员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和熟练的操纵技巧。为了让木偶表演出细腻的动作且不出现任何差错,演职人员需要在台下进行超乎常人想象的艰苦训练。“每天都要练,演员练不到位,木偶的动作表情自然也不到位,观众可不好糊弄。”胡海感叹道。而辛苦练就的扎实基本功,为他后来的精彩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勤学苦练,胡海很快就掌握了资中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逐渐成为了团里既能制作木偶又能表演木偶戏的青年顶梁柱,频频亮相各大舞台。1995年,胡海第一次随团出国演出。“每一场演出,场下都是人山人海,演出结束后观众更是久久不愿离开,纷纷跑上舞台与木偶合影留念。”胡海说,站在国际舞台上的那一刻,他感觉再多的累、痛、苦都是值得的。
胡海(左一)在进行木偶表演
创新坚守 传统艺术重获新生
20多年前,现代娱乐方式快速发展,传统表演艺术受到猛烈冲击,资中木偶戏也不例外。2005年,剧团体制改革后,演员纷纷辞职转行,木偶剧团濒临解散。“既然选择了,就要干一行,爱一行。”胡海想到入行之初父亲的叮嘱和师傅的教导,毅然决定一定要走下去。
2006年,胡海临危受命,接任资中县木偶剧团团长。上任后,面对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等重重困难,胡海觉得要想留住木偶戏观众,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如何创新?在胡海的带领下,资中县木偶剧团将川剧中的变脸、吐火绝技与木偶戏结合,同时,木偶书法、长绸舞等元素也纳入创新范围,先后研发、创新出《长袖舞》《木偶变脸吐火》《木偶书法》等剧目;糅合内江本土文化,创作了四川曲艺说唱表演《竹琴悠悠唱内江》、四川曲艺盘子《资中新唱》、大型木偶剧《张大千之匪巢磨难》。
创新并不容易,尤其是变脸和吐火,在制作木偶时就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先后尝试了十多种点火方式,历时4个多月,才找到最佳表演路径。胡海还大胆创新表演形式,撤掉传统木偶戏的帷幕,让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进行人偶合一的表演,使资中木偶戏的表演更加丰富。2008年至今,胡海每隔三四年便会招收一批新学员,新鲜血液的加入,让剧团重新焕发出活力。
昔日风雨飘摇的木偶剧团,如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剧团的表演人才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如今的45人,连续两届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剧团青年演员参加历届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荣获金、银、铜多个奖项。目前,资中县木偶剧团已发展成为全国偶艺界,屈指可数的一流县级剧团。
发展传承 舞台越来越广阔
2014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实现内江市国家级非遗“零”的突破。
为了让更多人知晓并传承这一技艺,胡海带领剧团演员常态化开展“百场木偶戏进校园”“送文化下乡”“资中大舞台”“资中之春”等文化品牌活动,把资中木偶戏送到学校、乡镇、社区、企业、军营等地,让资中木偶戏的活态传承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胡海还多次受邀前往峨眉山、东莞、青岛等地进行展演,并先后前往新西兰、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展现资中木偶戏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多人通过他的表演,认识了资中木偶戏,爱上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胡海也十分重视对年轻人才的培养。擅长资中木偶戏表演的林昆就是胡海培养的后起之秀,自2009年进入资中县木偶剧团以来,在胡海的倾囊相授下,如今林昆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传统‘师带徒’的教学是非遗薪火相传的重要方式。”胡海说,除了林昆,他还培养了吕丁、周昱汝、肖雪、隆诗浩等一批优秀青年传承人。
资中木偶戏的妙处,既在于表演,也在于制作。在传承发展资中木偶戏的过程中,胡海还提出了动静结合的方式,即在注重活态传承,让木偶戏活跃在舞台上的同时,也注重静态发展,开设木偶制作工艺陈列馆,将收集而来的木偶和道具实物、图片等进行展示,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通过来馆参观或研学沉浸式体验资中木偶制作工艺。
三十余载春去秋来,胡海始终坚持资中木偶戏的创新、传承、发展。如今,资中木偶戏已然成为巴蜀民间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谈及未来,胡海坚定地说:“我将继续秉承文艺初心,用工匠精神打造文艺精品,发扬传承资中木偶戏,推动‘川字号’文化产品走出去,在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中开拓更广阔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