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阿坝州汶川县多措并举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2025-06-16 11:13: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汶川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担当作为,奋力开拓进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绩。

  持续增强综合实力,文明创建取得新成效

  一是突出全员参与,群众认同感越来越强。以服务群众为导向,全面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把文明城市创建的“责任清单”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清单”,逐步提高群众的幸福度与满意率。组建汶川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专班,全县9个镇、73个部门实行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定标准管理,推动创建任务有效落实,全民参与“一张网”覆盖。建立完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无忧时间银行”微信小程序平台作用,实现民意一键通达、活动一键参与,线上线下一体联动。建强用好“1+9+83+N”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发动26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队、338支志愿服务小分队、2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创城一线,带动汶川群众踊跃参与,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和志愿追求。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紧盯薄弱环节依法治乱,加大整治力度,为城市形象“换装”。规范提升户外宣传载体1450个,清理破损宣传标语6000余处。全力推进公共厕所上档升级,确认专人管理,增设第三卫生间,方便残疾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实施交通秩序治理工程,现场查处机动车违规行为8039起;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开展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宣传文明行动12期,曝光不文明行为20期,有效引导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三是突出统筹谋划,文明细胞创建相互促进。坚持统筹谋划“一盘棋”布局,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各项创建工作相互促进,稳中求进。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个、全国文明单位3个、全国文明校园2个。出台《汶川县文明村镇创建管理办法》,在全州先行先试对文明村镇的奖补政策。制发《汶川县“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工作实施方案》,督促全县75个行政村重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制定婚丧嫁娶宴席标准和礼金标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持续推进文明培育,社会风尚焕然一新

  一是广泛选树身边典型,引领群众向上向善。发挥先进典型精神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美德少年”“温暖汶川”人物等评选活动,讲好感人家庭故事、传播科学家教理念、弘扬优良家风家训,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人心。成功推报“中国好人”3名、“四川好人”9名、全省新时代好少年1名、全省优秀志愿者1名、全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1个、全省学雷锋示范点1个,州县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超200余名。二是创新文化活动,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开展端午、重阳等“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和“孝善和俭”道德传扬活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尊德守礼。组织经典诗词诵读、传统民俗摄影、书法大赛,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让文化瑰宝更加熠熠生辉。开展“百姓宣讲”“专家辅导”“理论+文艺”“法治宣传”等理论宣讲活动15000余场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千家万户。开展“书香汶川·全民阅读”“礼赞新时代·文化进万家”“公益电影展映七进”等群众性活动4440场次。三是推进“汶川·无忧时间银行”积德储蓄工程。“依托“汶川·无忧时间银行”平台,不断完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从志愿者注册、服务开展、点单接单流程、服务记录到服务评价,完成规范化管理,要求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按照“一月多主题”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现在后台已组建志愿服务队338支,注册志愿者5944名,参与志愿者达21861人次,累计服务时长13万小时。

  持续聚焦核心价值,文明实践时代强音更加嘹亮

  一是推进“双中心”融合发展。作为全省十个试点县之一,开展汶川县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试点工作。通过平台融合、队伍融合、机制融合、功能融合为关键,推动“两个中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筋壮骨、提质增效,将引导群众与服务群众更加紧密结合。结合“智慧广电”项目安排,利用“村村通”“户户响”将党的声音、人民的声音、社会主流文化的声音、奋斗的声音响彻汶川大地。“双中心”融合发展试点工作被评选为2023年汶川县全面深化改革十大案例之一。二是推进文明实践走深走实。汶川县成为全州唯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均被评为全省示范。《“无忧时间银行”让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入选《文明实践润巴蜀》四川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案例选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基础,将“文明四风”建设、“感恩情怀”培育、“家国爱”等汶川特色工程与实践站“13个1”充分融合。以蕴含藏羌文化、大爱文化、治水文化、无忧文化和熊猫文化内涵的特色民风活动唤醒乡愁,伴随展示在村史馆的历史记忆,群众对家乡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发起“党旗红+志愿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学雷锋、环境卫生整治、移风易俗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3292场次,累计服务时长10万小时。三是学校文明实践点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县31个学校全覆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等主题,通过开学第一课、主题班队会、展演展示等形式,营造崇尚社会公德、践行文明美德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作用,广泛开展文明行为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统筹推进“乡村少年宫”、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社区未成年人实践活动站建设,为学生提供文明实践平台,发挥文明实践对青少年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编辑:张文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