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绵阳市安州区白河村:以文明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08-08 16:53: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绵阳讯(绵阳市文明办)盛夏时节,行走在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绵阳市安州区雎水镇白河村,一幅幅生态优美、乡风文明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平坦整洁的村道两旁,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垃圾分类井然有序。文化广场上,老人悠然下棋,孩童追逐嬉戏;荷塘边,游客驻足拍照,村民笑脸相迎……处处流淌着文明乡风的动人韵律。
“千亩荷塘”——环湖碧荷园旅游景区鸟瞰图
  红白理事会:破陈规树新风
  “以前村里办场红白事,没个三五万下不来,借钱也得撑面子。”提起过去的陋习,不少村民直摇头。攀比之风曾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
  为改变这一状况,白河村成立红白理事会,邀请德高望重、组织协调能力强、在村内有影响力的党员和群众担任理事会成员,主动分包村民小组,带头倡导红白事新办简办的文明风尚。
  理事会成员挨家挨户走访,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述大操大办的负担与节俭办宴的意义。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白河村移风易俗公约》,对宴席规模、菜品数量、礼金等作出约定,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现在好了嘛,村里一统一,既体面又不浪费。”村民们纷纷点赞。在理事会的推动下,文明“新风”真正吹进了白河村群众的心坎里,成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雎水镇白河村村委和村民代表讨论修订《白河村村规民约》
  党群共治:小网格托起大文明
  白河村探索建立“堡垒型+服务型”基层治理模式,积极发挥“红色网格”前沿阵地作用,创新实行“一网格+一党支部(小组)”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村委会阵地被精心打造成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为民服务、科技传播、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中心。村里设立民情驿站,为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畅通途径,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翁。
  为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白河村一方面将利用“文明实践大喇叭”为村民及时宣传各类文明实践案例、党的理论政策,邀请雎水镇“雎水美·夕阳红”老党员工作室成员走进白河村农民夜校,帮助群众了解党的各类政策、掌握脱贫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传播文明新风,消除群众“思想空乏”“知识恐慌”“技能缺少”等问题;另一方面,推出文明积分制,以德换“得”,凡参与村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改善美化环境、公共场所文明行为宣传、孝老爱亲等统统能攒积分,每月底可凭积分兑换米、油等生活物资,让文明反馈具象化、让文明行为成为习惯。
雎水镇白河村文明实践志愿者开展“保护水资源”志愿服务活动
雎水镇白河村党员志愿者开展“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
  文明赋能:美丽乡村绽新颜
  白河村抓住紧邻省级名胜风景区白水湖的地理优势和水田多、水源充足的特点,集中流转土地发展莲藕种植,盘活“荷花经济”。
  盛夏时节,千亩荷塘碧叶连天,荷花竞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村民们在荷塘边摆起小摊,销售莲藕、莲子、荷叶茶等特色农产品,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白河村深入挖掘雎水镇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具有雎水文化底蕴的乡村旅游,让当地群众“动”起来、文化资源“活”起来、旅游消费“热”起来,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之路。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精神面貌也随之改变。村民自发组建广场舞队、锣鼓队等文艺队伍,利用农闲时间排练节目,在传统节日为村民、游客演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也成为村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
  “现在村里文化活动多了,刷手机、打牌的少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村民的朴实话语,道出了文明乡风带来的真切变化。
荷花经济为村民增收
雎水镇白河村荷花文化旅游节暨乡村振兴农副产品展销会开幕式
  文明花开香满园,白河村的蝶变是安州区雎水镇深化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从红白理事会的“节俭革命”到党群共治的治理创新,从环境整治的“面子”到产业振兴的“里子”,白河村用奋斗之笔描绘出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并重的乡村振兴画卷。
  如今的白河村,文明之花处处绽放,文明新风润泽心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文明已成为村民内化于心的自觉行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编辑:徐艺嘉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