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巴中市南江县光雾山镇铁炉坝村:“红绿”相映两相宜

2025-08-11 16:42: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巴中讯(张维)从陕西汉中经南郑,过蜀门秦关,进入四川地界3公里处便到达素有“入川第一村”之称的巴中市南江县光雾山镇铁炉坝村。
  地处光雾山景区、米仓山景区的咽喉之地,夏日的铁炉坝村,山色青葱、流水潺潺,清新凉爽的空气扑面而来。
  不仅坐拥灵山秀水,铁炉坝村还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90年前,巴山游击队在此同国民党军队及地方民团进行了长达五年之久的艰苦战斗,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篇章,为铁炉坝村注入了鲜明的红色基因。
  红色是文化底色,绿色是发展亮色。近年来,铁炉坝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底蕴和绿色生态资源,以“红”带“绿”,以“绿”衬“红”,走上了一条“红绿”相映两相宜的发展路径。
  红色基因滋养乡风文明
  “这里曾是游击队的秘书警卫室,后边是他们睡觉的通铺,前边是他们的办公桌,墙上挂着的是用来避雨的棕衣……”6月7日,又逢周末,在位于铁炉坝村的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内,讲解员覃久根正声情并茂地向游客介绍馆内的红色藏品。
  巴山游击队是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接应中央红军北上之前组建的一支留守根据地的正规武装力量。从1935年2月到1940年春,这支部队先后在刘子才、赵明恩的领导下,活动在以铁炉坝、桃园为中心的川陕交界地的茫茫林海中,同国民党军队及地方民团进行了长达五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战斗。2003年,在原巴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基础上进行修复,建成巴山游击队纪念馆,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之一。
  “每一场讲解都是一次思想的升华。”43岁的覃久根是土生土长的铁炉坝村人,从小在红色故事的熏陶下,让他成长为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10多年的讲解生涯,已为3000多批次游客讲述过家门口的红色事迹。“要把红色文化传承下去,让游客踏上这片土地,不仅看山水,更能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覃久根说。
  珍贵的红色印记,为铁炉坝村带来丰富的红色资源。依托红色遗迹,村里建立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赵明恩烈士塑像及墓碑等红军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红色文化,以红军精神激发村民学习动力,提升村民文化素养。
  “作为旅游村,大家的一言一行都关乎村子形象,要在红色文化滋养中形成文明乡风,让每一个村民都成为文明形象代言人,让新时代的文明之花在村中绽放。”铁炉坝村党支部书记唐国荣介绍。在此基础上,该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村民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通过推动干部读政策讲党课、模范分享事迹、老党员讲述传统故事等活动,确保理论学习常态化、深入化、广泛化。制定“门前五包”和轮户值班、道德评比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开展净化庭院行动,让村子不仅“面子”美还要“里子”美。
  生态美景引得八方客来
  “来来来,大家尝尝我们乡里人家的味道。”6月10日中午,铁炉坝村“乡里人家”农家乐热闹不已,老板岳良和妻子屈小琴忙着为游客烹制当地特色美食。随着一道道菜品陆续上桌,游客们大快朵颐,连连称赞。
  “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靠天吃饭,一年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如今,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游客越来越多,我们也过上了更好的日子。”岳良告诉笔者一个好消息——这几天,家门口的光雾山运动主题乐园也开园了,前来订房的游客较去年同期又增长了。
  依托地处光雾山景区、米仓山景区咽喉之地的得天独厚地理位置,铁炉坝村积极探索景区产业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积极推进产业规模化、市场需求化、地方特色化;成立旅游协会,规范旅游服务行业管理。
  “截至目前,全村已开办农家乐69家、旅游产品销售店9家、特色食品加工厂1家,解决村民就地务工200余人,年度人均增收7000元左右,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明显。”唐国荣说。同时,铁炉坝村还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引导村民发展猕猴桃、有机蔬菜种植及蜜蜂养殖,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增收路径。
  “红”得厚重,“绿”得迷人。下一步,铁炉坝村将继续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生态产业,全力描绘“红绿”相映的文明乡村新图景。

编辑:竹紫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