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快讯

多彩非遗“活”起来,2023盐边非遗节活动“唤醒”文化记忆

2023-06-11 17:19:00 来源:川观新闻

分享到手机

“拦门酒”迎客。韩嘉伟 摄

  弩弓签到,“拦门酒”迎客,6月10日,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攀枝花市盐边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人潮涌动,“看见,彩虹的样子”2023盐边非遗节活动热闹启幕,以盐边县31项非遗项目为切入点,融民族服饰展示、非遗项目体验、非遗美食品尝等为一体,邀八方宾客沉浸式体验盐边多彩民俗,领略大笮风情。

  沉浸式非遗展演精彩纷呈

  “天上无云不成雨,地上无媒不成婚。”当天上午,由“瓦拉帕”(媒人)带领12人组成的迎亲队伍,向游客缓缓走来,一场沉浸式傈僳族婚礼引来欢呼,向宾客现场展示傈僳族独特的婚嫁习俗。

沉浸式傈僳族婚礼。

  据了解,傈僳族婚礼是四川省代表性非遗项目,将传统的婚俗礼仪、音乐舞蹈、服饰美食、祭祀等文化进行融合,是傈僳族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集音乐、服饰于一体的舞蹈《夫织夫朵》,正是由傈僳族婚礼演变而成。

由傈僳族婚礼演变而成的舞蹈《夫织夫朵》。湛璐霜 摄

  竹笛伴奏、调式明快的红彝蹀脚舞,祈福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苗家“绷鼓乐”,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笮山锅庄”……活动现场,一项项独具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让游客充分感受文化与自然遗产之美。

苗族“绷鼓乐”。

  除了沉浸式观看非遗展演、民族特色歌舞表演,现场还设立非遗文创展区、非遗美食盛宴区、非遗互动体验区,开设非遗手工课堂和非遗知识课堂,让游客自己动手体验傈僳族火草麻布制作、刺绣,苗族蜡染及织布的乐趣,进而加深对盐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苗族织布。湛璐霜 摄

  盐边县古称“大笮”,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有着彝、傈僳、苗、傣、回等少数民族6万余人,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本次非遗节活动集中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涉及了在此生活的30个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创新“非遗+”推动文化传承

  当天,一场特殊的授牌仪式引发广泛关注。

以“非遗+”模式与高校协同创新发展的授牌仪式。韩嘉伟 摄

  盐边县傈僳族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以傈僳族“非遗+课题研究、+研培计划、+文创孵化”等为方向,与四川大学视像整合与媒介艺术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开启深度合作,让大笮文化焕发新活力,推动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以“非遗+”模式与高校协同创新发展,盐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被授牌为四川大学视像整合与媒介艺术研究中心“文化符号创意传播实践基地”、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社会实践中心”、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民族文化创意实践基地”、四川音乐学院“傈僳族音乐专项课题调研基地”。

笮山锅庄。

  近年来,盐边县为实现文化振兴,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保护、继承和发扬特色传统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产业扶持,帮助更多傈僳族同胞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于2019年在红果乡内建立起盐边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并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生态保护理念,把“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人文环境一起保护。

红彝蹀脚舞。湛璐霜 摄

  自成立以来,盐边傈僳族非物质文化传习中心将傈僳族文化的静态展示与活态传承相结合,不定期举行非遗传承活动百余场,受众人群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年轻化。(川观新闻·攀枝花观察 彭莉 湛璐霜 摄影报道)

编辑:竹紫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