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川渝文明实践共建|遂宁蓬溪:文明实践让日子越过越甜

2025-07-08 10:59: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剪辑:冉晓龙 素材来源:蓬溪县委宣传部
  四川文明网遂宁讯(记者 施华琼)7月7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工作推进活动启动。四川日报社、四川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组成的媒体团首站走进遂宁市蓬溪县,实地探访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创新做法。
  多彩文化活动,架起群众“连心桥”
  “这个倒八字可以用于哪些地方?”“比如羊字……”7月7日上午8点,蓬溪县普安街道普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场书法课正火热进行,30余名少年儿童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硬笔书法。这是该社区“匠心护航”文明实践项目的日常,也是蓬溪县文明实践扎根基层的生动缩影。
蓬溪县普安街道普安社区为辖区少年儿童开展书法课程。施华琼 摄
  普安社区由普安村演变而来,辖1.6万余人,2023年建成1200平米党群综合服务体。“我们通过社区经济和社会募资建立‘慈善基金’,针对‘一老一小’开展常态化服务。”社区党支部书记夏兵介绍,每月为辖区低保、特困等群体送蔬菜礼包,定期看望高龄老人,年底对特殊困难群体开展慰问,还以低偿形式开设未成年人书法、绘画、乒乓健身等课堂。
  聚焦群众需求,社区连续6年深耕“匠心护航”品牌,设“童守护・益成长”、社区假日学校、“夕阳映普安”等项目,有效破解少年儿童假期无人看护、学业无人辅导、老年人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我们现在活动很火爆,每次群里一发布,半小时课程就被抢完了。”社区党支部书记夏兵说,通过“居民点单+志愿者接单”模式,项目精准对接需求,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热情。
  志愿联动是活力密码。社区创新“三码联动”平台,组建6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近百场。“强社惠民”超市的积分兑换机制和 “普安之星”评选,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 “参与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同时社区整合文化馆、图书馆、非遗馆、博物馆,以及旷继勋公园、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等扩容文明实践阵地,建3处实践点,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
不少文明实践阵地都配备了图书借阅功能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施华琼 摄
  在蓬溪县的最南端,蓬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一场“星光假日五彩蓬南”活动正热闹上演,孩子们在志愿者引导下徜徉在音乐海洋。作为川渝交汇重镇,蓬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1+5+2”模式,即,延时开放为基础,“五彩”主题活动策划,覆盖夜间及假日两个时段,积极构建全时段、全方位、全年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品味年俗”“毗邻文体赛事”等项目,年均吸引川渝群众6万余人次。
青少年在蓬溪县蓬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过暑假。施华琼 摄
  “我们的新春民俗大巡游已经连续举办四届。”蓬南镇宣统委员范悦介绍,当地还培育17支文化队伍,推动定光舞狮等非遗活态传承,“千人年夜饭”“端午民俗集市”等特色活动深受群众喜欢。
  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引擎”
  在牛角沟村烈士事迹陈列馆内,讲解员补媛媛向采访团介绍着牛角村的红色历史。这个形似牛角的村庄,以“红色+”模式联动重庆潼南、大足等地,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
  牛角沟通过修复革命遗址,建起义指挥部旧址、烈士事迹陈列馆,融入“川渝文明实践红色文旅走廊”,累计接待成渝研学团队70.2万人次。“今年七一期间,一周的参观团队就近200个,七一当天就有50、60个团队。 ” 大石镇宣统委员谭路说。
青少年在牛角沟村烈士事迹陈列馆开展研学活动。图由受访者提供
  牛角沟推动文旅融合带动“三产联动”,村里蓝莓、小番茄通过“研学+采摘”对接成渝市场,“庭院经济”模式深度融入服务链,集体经济年收入96.01万元。“如今牛角沟山上有柑橘、李子、桃子;山下有西瓜、蓝莓、枇杷……”在红色文化赋能下,牛角村逐步走出了“红色教育、休闲农业、科普研学、乡村旅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体系。
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万亩优质柑橘产业园鸟瞰图。受访者供图
  在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琪英菌业智能化车间里,工人们忙碌着。“日产鲜菇400吨,日均向重庆发货10吨。”园区办公室主任唐小英介绍,这个全国最大单体杏鲍菇基地,以“菌菇研学+工业旅游+文明实践”模式,2024年综合产值达39.2亿元。
采访团走进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了解文明实践助力当地产业发展情况。现场工人正在进行菌菇包装。施华琼 摄
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杏鲍菇智能化车间。施华琼 摄
  园区通过开“菌菇课堂”,推积分制,去年累计培训农户2000余人次,通过直播带货助农拓销。“土地流转拿租金、入园务工挣薪金、入股合作社分股金”的“三金模式”,让周边10个乡镇户均增收1.5万元,还设立“文明实践基金”帮扶30名困难学生。天福镇落溪村村民郭敏从新疆工地返乡务工,如今在园区已工作九年,她高兴地说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让家庭和工作都兼顾了。现在月薪4500元,比以前每个月多拿1000元。”

编辑:徐艺嘉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