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改就改或临时搭建,记者直击绿色低碳世运场馆
2025-08-15 09:39: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四川文明网成都讯(冉晓龙 记者卢瑶 施华琼)8月7日,成都世运会以“运动无限,气象万千”为主题开幕。在这场非奥运会项目的顶级国际盛会中,如何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赛事?记者来到世运会场馆深入探寻扎根世运会的绿色足迹。
青龙湖湿地公园射箭场馆(图源自成都世运会执委会)
8月13日8时,记者来到了位于青龙湖湿地公园腹地的青龙湖射箭场馆,这里承办了此次世运会的射准射箭、野外射箭项目。
从公园入口往场馆深入,一路上,锻炼、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住在附近十陵小区的居民段伺美穿着运动套装,戴着遮阳帽,背着羽毛球拍正散步到检票口附近,她告诉记者:“当我知道平时锻炼的地方成了世界级大赛的赛场,我感到很骄傲。”她还指向场馆内的一栋木制建筑说:“那里曾经是青龙湖湿地公园的游客中心,现在不知道用来干什么了?”
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青龙湖射箭场馆中心。只见场馆内布置着简单搭建的帐篷用于赛事服务,而游客中心则摇身一变成了容纳众多媒体工作、休息的媒体工作间。
“我们场馆内使用的家具、电器等物资,绝大部分是租借大运会使用过的物资以及游客中心的现有物资,旧物利用率达95%以上。”青龙湖射箭场馆中心副主任冯娜向记者介绍道。
从媒体工作间望出去,记者看到一些箭靶正散布在平缓开阔的草地与起伏的灌木林中,打造出一个浑然天成的优质赛场。“我们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利用原有空间布局进行功能分区调整,实现了自然景观与赛事功能的完美融合。”冯娜介绍道,这也是为了响应世运会一直遵循的“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理念。
除了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场馆,对既有场馆进行“微创手术改造”也是打造世运会场馆的方法。
成都体育学院三岔湖田径场(图源自成都世运会执委会)
8月12日下午,世运会团队飞盘项目在成都体育学院三岔湖校区田径场迎来首个比赛日。记者现场观察到,飞盘赛场是利用成都体育学院三岔湖校区田径场,围绕成都世运会赛事所需,仅进行了如机电管线、临建设施等“微改造”打造而成。赛事中使用的LED屏幕、专业灯光系统等,在赛后将直接服务于学校日常体育教学,实现“一次投入、长期受益”,延续场馆价值。
从广东来四川出差的雷蕾抽空看了这场比赛,当得知比赛场地是学校的田径场改造的时,她连连感叹:“真的没看出来。观众座席分布合理,坐着也比较舒适,这样的‘微改造’挺好的!”
桂溪生态公园掷准飞盘项目比赛场地(图源自成都世运会执委会)
从青龙湖射箭场馆到成都体育学院三岔湖校区田径场,从兴隆湖沙滩场馆中心到东安湖体育公园多功能体育馆,成都将“节俭办赛”贯穿始终。27个竞赛场馆全部是“能改不建”或临时搭建,其中18个为既有场馆局部改造提升,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在满足赛事要求的前提下,设备设施“能借不租、能租不买”,最大限度减少器材购置成本。
桂溪生态公园的草地直接变身掷准飞盘项目的比赛场地,赛后即刻拆除,不留痕迹,让公园恢复如初。这种“与自然共生”的理念,不仅大幅削减了新建工程的碳排放,避免了“赛事遗产”变“闲置遗产”的尴尬,更展现了城市规划者对生态环境的敬畏。
世运会赛后,成都将借鉴大运遗产处理经验,将7处临建场馆保留下来惠民利用,助力打造“体育+”城市级消费业态和场景,让市民共享世运成果。所有采购的竞赛器材都将统筹用于竞技项目训练、青少年人才培养、全民健身开展和专业赛事筹办等,各场馆将统筹研究利用,有序向社会开放。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