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门店营业一年多售票超10万张,今年国庆假期每天观戏超千人 这家小川剧团为何圈粉Z世代?

2025-11-03 07:41:00 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到手机


百家班川剧团演员在表演吐火。

观众在欣赏川剧表演。

演员在表演川剧滚灯。

扫码观看百家班川剧团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
  问题
  ●小川剧团依靠什么吸引年轻观众?
  回答
  ●在抖音、小红书上做推广;创新变脸脸谱,加入年轻人喜欢的表情包;用流行元素“翻译”传统剧情
  ●简化舞美、减少演员,走低价亲民路线;精编剧目,缩短表演时间,让观众在1个小时内观看10个节目
  ●增加互动环节,茶艺师下台为观众掺茶,演员在观众面前近距离变换脸谱
  结论
  ●小型戏剧戏曲以创新的表演形式和沉浸式互动体验赢得年轻消费者青睐。当川剧主动拥抱观众,当经典大胆融入新潮……古老的川剧将迸发出更年轻、更鲜活的生命力
  “这个川剧演员还会飙英文”“变脸大师和我互动了”……一到节假日,位于成都西部文化产业中心的百家班川剧团里,笑声、欢呼声和鼓掌声不断。
  一段时间以来,川剧曾被贴上“老人演、演老戏、老人看”的标签。然而,百家班川剧团却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这家剧团的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5岁,今年国庆假期,剧团每天演出八九场,日均观戏超千人,几乎场场爆满,其中年轻观众占比超六成。这家13人组成的小剧团靠什么吸引年轻观众?近日,我们前往百家班川剧团一探究竟。
  降低门槛 人均票价不到40元,1小时看10个节目
  与常见的剧场不同,百家班川剧团的舞台不到10平方米,反倒是观众区很宽敞,整齐排列着200多把木椅。舞台与观众席距离不到1米,坐在前排,演员脸上的表情和油彩都能看得十分真切。
  “我们的定位就是小剧场,能与观众近距离互动。不像大剧场,它们走的是舞台氛围和效果路线。”百家班川剧团“少班主”陈诚介绍。
  百家班川剧团成立于2000年,最早也表演传统折子戏,但后来市场不断萎缩,最困难时,一台戏的观众不到10个人,比演员人数还少。2023年以来,百家班川剧团开始转型,一边由剧团创始人代霞梅带领老演员继续表演折子戏,另一边,代霞梅的子女在成都开了3家分店,表演新派川剧,吸引年轻人。
  如何让年轻人愿意走进剧场?“很多人来成都旅游,必看的就是变脸,我们就在抖音、小红书上做推广。”陈诚说,剧团还在变脸脸谱上大胆创新,加入一些可爱的表情包。
  调研发现,看不懂、票价贵是年轻人不爱看川剧的主要原因。于是,百家班川剧团通过简化舞美、减少演员,把成本降下来,走低价亲民路线。“大剧院的票价大多在100元以上,我们的票价三四十元一张,有时还会推出特价票,盖碗茶也很便宜,8元一杯。”陈诚说。
  传统川剧折子戏时间长、节奏慢,一台戏要两个多小时,年轻人很难坐得住。为了让年轻人坐下来,剧团精编剧目,观众可以在1个小时观看10个节目。
  我们在现场看到,随着锣鼓声响起,演出开始,年轻演员们身着戏服登场。第一个节目是刀马旦,接着手影戏、功夫茶艺、滚灯、水袖舞、变脸、吐火等节目轮番上演。表演变脸、吐火绝技时,剧场内气氛达到高潮,欢呼声和叫好声此起彼伏。“这些都是川剧中的经典戏目,一个小时排得比较满,就是要让节奏快起来、爆点多起来,让观众觉得票价很值。”陈诚说。
  此外,节目中还增加了互动环节,茶艺师下台为观众掺茶,变脸演员在观众面前近距离变换脸谱。“我们前几天才接待了一个法国团,以前这些团队会去大剧场,现在觉得我们这儿性价比高,还能互动,都愿意来。”陈诚说。
  大胆创新 用流行元素“翻译”传统剧情
  传统川剧中有大量方言和唱腔,如何让年轻人听得懂、还爱看?
  我们在现场看到,当传统武戏《三岔口》上演,两名演员在黑夜中摸索打斗时,一段谍战片的背景音乐突然响起。“用这个作为背景音乐,主要想直观展示剧中的偷盗行为。”陈诚举例,今年暑期,剧团排演的《哪吒闹海》还融入了电影《哪吒2》中“从来生死都看淡”等台词,用年轻人熟悉的流行元素“翻译”传统剧情。此前,他们甚至在谢幕环节跳起了《大展鸿图》《科目三》等网红舞蹈,“观众的反响非常好。”
  当然,这些创新起初也受到质疑。“刚开始不理解他们,川剧啷个可以加上现代元素呢?”代霞梅说。今年19岁的演员李依芯已学习川剧7年,一直接受传统的川剧训练,她说:“我觉得就应该程式化地走,规规矩矩地演戏。”
  不过,当创新的表演方式赢得满堂彩后,演员们逐渐转变了态度。“我们在《皮金滚灯》中加了很多热梗,比如皮金总爱炫耀自己的肚兜是‘阿玛尼的小肚兜’,大家还会时不时飙两句英语。”李依芯说。
  新颖的表演形式、亲民的票价,让百家班川剧团人气攀升。其中,西部文化产业中心店自去年9月底营业以来,售票超10万张,稳居抖音吃喝玩乐榜·剧院演出榜首位。今年国庆假期,每天观戏超千人。剧团的稳定发展也让演员们有了不错的收入,李依芯说,一个月下来工资有1万元左右。
  陈诚介绍,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一些观众看完演出后,还会主动询问哪里有看传统川剧的地方,这时他会推荐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或者老百家班剧场。“我们的主要目的,还是想通过这个店让更多人了解川剧。”
  “不过,现在小剧团同样竞争激烈。”陈诚说,未来一方面要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要持续改编经典剧目。“省外的一些剧团就值得借鉴,比如浙江婺剧《三打白骨精》,融入了无人机、电子激光等现代技术,反响特别好。未来百家班川剧团也打算推出90分钟一场的大幕戏,同时开设百家班少儿培训班,做强百家班IP。”
  近年来,小型戏剧戏曲以创新的表演形式和沉浸式互动体验,赢得了年轻消费者青睐。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小剧场、演艺新空间演出场次首次突破20万,较2023年增长13.21%。越剧《新龙门客栈》、婺剧《三打白骨精》等戏曲爆红“出圈”,让我们看到了川剧新生的可能。当川剧主动拥抱观众,当经典大胆融入新潮……古老的川剧将迸发出更年轻、更鲜活的生命力。(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文 吴枫/图)

编辑:徐艺嘉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