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四川

让特殊群体“畅游”博物馆!专家学者齐聚成都聚焦博物馆无障碍建设

2025-10-27 15:48: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成都讯(李林晅)随着近年来“博物馆热”的攀升,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走进博物馆——听障人士渴望“听见”文物故事,视障群体期待“触摸”历史温度,行动不便者希望“畅游”文博空间……这些多元的文化诉求,对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月27日下午,一场聚焦“全民无障碍:考古遗址展示利用中的包容性建设”学术交流活动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

  助力构建全民友好博物馆

  在活动现场,来自国内外博物馆、高校及国际组织的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前沿理念与实践案例。

  美国丹佛艺术博物馆终身教育与无障碍部门副主任丹妮尔·舒尔茨,认为博物馆的包容性设计应该是社会全员可及的,包括环境/空间的可及、不同群体的信息沟通无障碍,以及特殊人群的全过程参与等,并系统介绍了包容性设计和无障碍建设的方式与原则。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特殊教育博士、博物馆教育硕士刘清清通过线上连线,从灯塔计划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测评实践出发,以庞贝古城等考古遗址为例,在肯定金沙遗址博物馆无障碍建设成绩的同时,也探讨了遗址类博物馆在包容性建设的更多可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国家项目官员曾庆怡则聚焦中国的残障包容性可持续发展,分享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发起的“为残障人士构建无障碍博物馆”项目的建设实践和未来的主要合作方向。

美国丹佛艺术博物馆终身教育与无障碍部门副主任丹妮尔·舒尔茨进行分享(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供图)

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进行分享(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供图)

  此外,四川大学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也在活动中分享了本馆的无障碍建设策略和服务创新成果,展现了成都文博界在此领域的深耕与突破。

  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介绍了该馆打造“大脑友好博物馆”的创新实践和探索,强调不仅要关注传统的无障碍设施,同时要注重将神经科学原理应用于服务设计中来优化观众体验。

  金沙遗址博物馆专职副书记郑漫丽则依托金沙多年深耕无障碍建设作出的努力,以及与残障人群建立的深厚友谊,进一步提出了空间无障碍、信息无障碍、服务无障碍的博物馆优化策略。

  搭建古蜀文明传播“无碍桥梁”

  据介绍,金沙遗址博物馆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逐步构建起“设施保障、服务创新、信息畅通”三维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致力于让特殊观众也能享受到平等、优质的文化服务。

  博物馆内连接各处的无障碍通道、配备盲文的电梯和免费轮椅借用等贴心服务,让残障观众的参观之旅“畅通无阻”,在细微之处传递着人文关怀的暖意。自2011年开始,博物馆培养专业手语讲解员为听障观众提供现场讲解,并陆续推出线上手语导览与VR虚拟展览,打破物理参观界限,让不同观众群体都能享受“云游”金沙的便利。

“触摸金沙·感知金沙·体验金沙”课程:学生在课堂上互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供图)

  同时,金沙遗址博物馆积极推动信息通达的实践探索。

  一方面,融合博物馆信息传播与公众教育,于2017年起与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馆校合作,共同研发“触摸金沙·感知金沙·体验金沙”系列课程。课程通过定制教具、个性化研学等方式,帮助视障、听障学生以多感官方式理解古蜀文明,曾获评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奖。九年来,博物馆累计走进特校80余次,开发课程30余个,制作各类文物教具上百件,涵盖铜器、玉器、陶器等不同类型。

“触摸金沙·感知金沙·体验金沙”课程:学生阅读盲文导览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供图)

  另一方面,博物馆还组建了无障碍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有爱无碍·共享金沙”公益项目,并举办全国助残日活动、手语讲解大赛等特色活动,推动无障碍文化服务的深化与金沙文化的广泛传播,提升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关注与尊重,致力于博物馆在获取信息及享受教育等方面的公平。至今已累计服务视障、听障、孤独症儿童等特殊群体超3万人次,以扎实的行动铺就了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文明与公众的“无碍之桥”。

编辑:张文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