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时评]“戒尺进课堂”是仪式更是警示
2021-09-13 10:59: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浙江温岭市淋川中学的秋季开学典礼上,出现“惊呆”学生的一幕,家长代表把一份特殊的礼物——戒尺,一一分发给18个班级的班主任老师。一听到戒尺,台下的学生们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惊呼出声。现代教育中,对付“熊孩子”,只能以批评教育为主。这次淋川中学学生家长给班主任老师“授戒尺”,引发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热议。(据9月10日《台州晚报》)
戒尺也叫戒方,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惩戒所用的板状物,属于教育教学工具。戒尺的存在是教师“惩戒权”的一个物质载体,是师者威严的象征,用来震慑和惩戒违反课堂纪律和不认真读书的学生。近现代许多名人如鲁迅、邹韬奋、郭沫若等,都有在戒尺下挨打的经历,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还原过自己“打板子”的情景。
在温岭市淋川中学的秋季开学典礼上,家长代表把戒尺一一分发给18个班级的班主任老师。这些戒尺长20厘米、宽3厘米,正面印有中华传统国学经典《弟子规》。在当天的授戒尺仪式上,学生还进行了集体宣誓,引发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热议,也在情理之中。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写道:“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以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家长代表授予班主任戒尺,把戒尺请进教室,毫无疑问,不仅是重塑惩戒权的一种浓厚仪式,对于广大未成年人而言,更是一种有形的警示。
“无惩戒就无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时代命题,而具体的教育属于一种艺术。既不能光靠无力的说教,也不能异化为扭曲的暴力教育。对犯错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是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的需要。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就是让惩戒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家长将戒尺授予教师,把戒尺请进课堂,表明了广大家长的意愿,也是对惩戒教育的认可。而利用开学典礼举行这样的仪式,无疑会让更多学生对惩戒教育的价值有更多了解。同时,戒尺悬挂于教室内,学生经常看到,自然能产生更多的敬畏,对他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警戒和威慑。
当然,“戒尺进课堂”只是第一步,对于惩戒教育的实施,学校在落实《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同时,更应该利用家委会、家长学校等载体,广泛征求家长的建议和意见,明确惩戒权的范围、惩戒的方式、惩戒的度,谨防教师对教育惩戒的“弃用”和“滥用”。
淋川中学学生家长给班主任老师“授戒尺”,为更多地方提供了一个样板,希望更多教师和家长能够在惩戒教育方面达成共识,让惩戒教育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一根拐杖!(樊树林)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