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关注

[成长时评]“早早教”犹如拔苗助长

2021-11-10 11:18: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11月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读者文章,文章称,我们这代人每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信息都是阻隔的,微信大规模使用以后,很多家长加入各种微信群,从朋友圈里得知别人的孩子怎么出色、别人的孩子上了多少补习班,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加焦虑便成了爹妈的标配。在相互攀比、压力山大的“现实”面前,家长很难不“拼娃”。不惜一切代价报班,把孩子的日程填满,忙碌的家长们往往只看重智力开发,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心灵、情感需求乃至孩子是否在透支健康,根本无暇顾及。我不反对适当“早教”,“早早教”却大可不必,孩子失去了童年,这是代价。

  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如今的孩子,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比其父辈、爷爷辈不知强了多少倍。但不少孩子在玩耍娱乐方面,往往又没有父辈、爷爷辈小时候那样自由自在。不少孩子被过早地绑上学习、培训等功利“马车”,一路狂奔。

  现在的孩子应该比过去的孩子发育、成熟得早,教育日程安排提前是可以的。然而理当遵循适当原则。适当早教是教育讲究科学、尊重儿童的体现。适当早教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为“少少益善”。早教从满足儿童好奇心出发,为其打开一扇探求知识的窗户,而不是将窗外全部的风景全部推送。二为因人而宜。儿童发育启蒙存在差异,不是每一名儿童都适宜接受早教,早教应该面向有兴趣的儿童施行。三为寓教于乐。早教要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切勿以正襟危坐的说教破坏儿童的好奇心。四为遵循年龄认知规律。“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小学阶段,你跟孩子探讨《红楼梦》,那就是“早早教”,那就是拔苗助长。

  为什么说“早早教”大可不必呢?一方面,读书学习固然是人类成长的必须,属于人生历程的必经阶段,但儿童少年天性属于自由、属于快乐,除了必要的学习,还应该拥有自由快乐和天真烂漫的童年记忆。“早早教”承载超越儿童少年认知阶段与认知能力的学习任务,不仅消耗大量时间,也会破坏愉悦、闲适心情。为了完成超标任务,孩子就要绞尽脑汁、悉心琢磨,就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沉浸其中,休息与玩耍时间必然受到严重挤压,他们势必没有时间去看月亮、数星星,也没有精力叠纸船、放风筝,他们就会过早失去活泼好动而成为老气横秋的“小老头”。

  另一方面,求知学习是伴随终生的事情;校园内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人唯有靠自我主动学习,才能获得真知,才能不断进步。学生在幼年时期,学习关键在于培养兴趣和养成好习惯。“早早教”无形中将学业负担过早压到孩子身上,不仅“欲速则不达”,还会抑制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容易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

  近日,在第二十二届深圳读书月龙岗区分会场“阅满鹤湖”名家论坛现场。针对一位家长关于如何引导小学二年级孩子读经典的互动提问,嘉宾、一级作家、影视编剧杨争光先生直言不讳地回答:小学二年级,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你让他读什么经典?还是让他多玩耍、多游戏最好!杨先生的理由是,阅读经典需要一定人生阅历,也需要一番深入思考,不免有些沉闷,这不太适合绝大多数儿童少年。

  “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他的竞争对手。”家长千万别被培训机构的此类极富煽动性与诱惑力的话语所裹挟。只要在世间行走,处处都有竞争,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我们人人都需要努力,但必须理性看待竞争。我们每个人都应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奔跑,也就是尽力做好自己。就算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也竞争不过他人,也完全没必要患得患失,只要努力达到自己的高度,就不要对与他人的差距太在意。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总是攀比,人就活得累了。家长先要做好自己,不受外界聒噪,而后教育引导孩子做好自己,诸如“早早教”之类的跟风与盲动现象,就会慢慢减少。(涂启智)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