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关注

[教育时评] 别让校园法治教育变“法治刷题”

2021-11-16 10:42: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近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提升法治教育课时占比,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等。(11月15日《法治日报》)

  中高考要涨“法治分”,无疑是一条重磅消息。中高考在现有教育考试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部将“适度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列入法治宣传教育规划,释放出强烈清晰的信号,展现出政府“从娃娃抓起”强化法治教育的决心和行动力,也必将对中小学法治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种教育影响又会直接传导到公民法律意识涵养层面,对社会法治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当前各地中小学普遍开展了法治教育,只是法治教育还属于非常边缘的课程,不受各方重视,地位不仅远低于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甚至还不如音体美等所谓的“副科”。在此语境下,法治教育师资的数量和专业性都得不到保障,学生缺乏适合的法治读物,课堂质量往往不高,甚至课时也面临被挤占的尴尬,校园法治教育的效果自然难以令人满意。

  尽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高考的应试教育色彩呈现出淡化趋势,但受教育的规律所决定,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中高考依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发挥教育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增加中高考的“法治分”占比,会引发教育的连锁反应,提升学校、家长、学生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法治课的地位,营造更浓厚的校园法治教育氛围,也有助于解决法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法治教育的提质增效。

  但这只是一种方向性的指引,落实到一所所学校、一个个具体的教育环节,一堂堂法治教育课,还需要很多细节责任的支撑。而在践行法治教育细节责任的过程中,尤需警惕和防范以分数为纲的应试教育思维,不能让中高考的“法治分”被应试教育“注水”,不能让法治教育陷入功利教育的误区,变成“老师只讲考点,学生死记硬背”,变成“法治刷题”。

  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规则意识,培养学生学法用法守法的兴趣和习惯,给学生播下法治的种子,把学生领进法治的“门”,而非专业系统的法治知识教育。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把法治核心理念、法律原则、法律常识、权利义务意识等内容作为法治教育的重点,贴近社会生活和身边事精心设计教材内容、课堂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不划定考试范围,不划“重点”,按照中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力增强考试题目的灵活性、拓展性,减少纯记忆性内容,从而摒弃“老师为考而教,学生为分而学”的现象。

  要提升校园法治教育的质量,增强师资力量尤为关键。教育部门、学校应根据需要增加招聘有法学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开展法治教师培训,邀请律师或法律志愿者到校讲课,购买一部分法治教学社会服务,并与公检法等司法、执法部门加强合作,健全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让“法治副校长”切实发挥作用,真正成为校园法治教育的参与者、推动者。师资有了保障,再辅以科学到位的课堂质量评估监督,校园法治教育的全面性、多元性、丰富性、实效性、趣味性就有了保障,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能淡化应试教育色彩,更靠近综合素质教育。(李英锋)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