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关注

[教育时评] 以师德之光照亮每个学生的未来

2022-06-08 11:20: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近年来,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涌现出一批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扎根乡村,以自己的“大爱”和“博爱”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好老师。陈欲晓,1989年幼师毕业后,就职于自贡市市级机关幼儿园,一干就是26年,2015年3月任自流井区第一幼儿园园长。她说“我喜欢孩子,这份工作很美好!”从教33年,始终保持对幼教事业的热情,坚持细腻严谨、坚毅奋进、实干创新的工作状态,擦亮一幼招牌、培育幼教人才、真情回报社会。(6月6日川观新闻)

  像陈欲晓这样,一干就“咬定青山不放松”,终生从教、矢志不渝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在这些将平凡的职业视为崇高的事业而苦心经营的教书育人者身上,始终闪耀着崇高的师德光辉,令人肃然起敬。

  了解众多令人敬佩的优秀教师抑或师德标兵的典型事迹,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六个“关键词”。

  一为“坚守”。许多老师都是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来经营,总是带着充沛感情给学生上课,循循善诱,即便有些在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之后,依然不肯放弃教学,坚持带好一个班、教好一门课,做到教育行政与教学业务两不误。二是“包容”。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天使”,绝不会“谈差生色变”,即便是对一些成绩相对不太好或者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不轻易批评,更不会挑剔,而是以春风化雨的耐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鼓励,让学生找到自身价值和素质提升的路径。三是“探索”。经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教法,直至悉心琢磨如何把一堂课讲好;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功课,以问题导向展开学科教学,让学生学有所悟。四是“平等”。一些年轻教师主张与学生交朋友,在平等对话中增进师生互信,促进学习。五是“开放”。以开放思维在学科之间架设沟通桥梁,打破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让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促进,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感觉中学有所获。六是“大爱”。许多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家孩子一般看待呵护,对其学习与生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

  这些美好的品质绽放出教育乃至人性的光辉,温暖着每个学生。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探索”精神让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弘扬和发展。“开放”胸怀既有助于让人自觉开阔视野和增长见识,又促使人主动走出或者打破封闭环境,去观察和接纳不同类型的存在与文明。“坚守”就是工匠精神,矢志不渝,精细打磨,“不痴难成才”,事业取得成功需要坚守。对一切弱小给予“呵护”关爱,待弱小成长为强大,“呵护”会内化为其精神世界的构成。在学生心中播撒“平等”意识的种子,必然会开出公平正义的花朵。“包容”精神至关重要。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即使当年在老师眼里属于“差生”的学生,也有可能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惊人成就,牛顿、爱迪生、童第周、琼瑶、林清玄等即为雄辩证明。假如当年没有王雨苍老师以“寻找沧海遗珠”意志鼓励与发掘,或许就不会有后来享誉海峡两岸以及华人世界的散文家林清玄。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包容开明的胸怀,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有待开发的“宝贝”,以一视同仁的欣赏眼光,促使“所有梦想都开花”。孩子们在学校承接包容的阳光雨露,走出社会后必然会以同样的气度对待他人。教师身上如同阳光一般催人向上的正能量,不仅会“惊艳”每一个人的学生时代,更是会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涂启智)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