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科学家不应畏惧做“网红”

2022-01-24 11:18: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汤加火山爆发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去年发布的科普视频《海岛火山爆发竟然那么危险?》《海底火山爆发对我们有影响吗?》又迎来一波观看转发潮。在接受采访时汪品先院士表示,不会就这个话题继续发布相关作品:“能讲的已经在过去的视频里讲了,我不会追热点,只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情。”(1月22日《中国科学报》)

  作为一个科学家,汪品先院士最近几年很火。2018年,在碧波荡漾的西沙海域,他凭借82岁搭乘“深海勇士号”开展科考的壮举,9天3次下潜至1400米深海底,获得多项重要发现,成为全世界最高龄的深潜者。在年轻人聚集的互联网平台,他又是吸粉无数的“科普大V”,在哔哩哔哩(B站)有140万粉丝,在抖音有56万粉丝,累计获赞超过500万。近日,B站公布了2021年百大UP主名单,汪品先的名字赫然在列。科研人生的传奇经历、科普“老顽童”的形象,让86岁的汪品先成了人们口中的“网红院士”。

  对于网红,汪院士认为,它应该是正面的,是有些人把它做砸了。对于现在不少科学家不想红、不敢红,在参加科普活动和接受媒体采访等方面也比较谨慎的现象,汪院士表示了尊重和理解,认为科学家对这种“流量”保持警惕是对的。科学研究是寂寞的、孤独的事业,科学家不是歌星、影星、球星,科研工作本身就是“躲起来”做的。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独,度得过寒冬,科学家才能像梅花一样绽放,像荷花一样香远益清。

  但汪院士也认为,科学家不应该畏惧做网红。科学的声音、科学的思想是需要广泛传播的,这种传播不仅有利于科学家的研究,同样也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正如汪院士所言,上课,最大的教室也就几百人;写的文章,一般有几千人阅读就不错了。但是在互联网平台,动不动都是多少万人点击,这有利于科学知识普及,有利于公众对科研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人们塑造科学精神。

  科学家做网红,有利于扩大他们的影响力,社会也需要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科学家的影响力不仅于科学的声音、科学的思想广泛传播有利,还能帮助科学家做成更多想做的事。汪院士举例,他最近提出在上海建一所领风气之先的深海馆,与上海天文馆互相呼应,对应太空与深海探索两大前沿,很快就有媒体跟进报道,“如果我没有影响力,我说话就没有人听”。再如,这两年新冠疫情肆虐,钟南山院士、张文宏医生、吴尊友教授等,成为有影响力的人士,他们精准发言,不仅为公众解疑释惑,指明疫情防控方向,还影响着防控政策,其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当然,科学家做网红,不同于一般网红。科学家需要对热点问题作出回应,阐明真相,但科学家不应围绕热点,像苍蝇追逐腐肉一样,去创造流量,忘记了初心。科学家可以从相关活动中获得收益,这是他们的劳动所得,无可非议,但科学家不应为了金钱、利益,去执著于科学以外的东西。

  也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不同,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做网红,并非要求科学家一定要做网红。有些科学家并不擅长站出来做科普,也不喜欢做科普,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关育兵)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