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盛满乡情的“村晚”也是新年俗

2022-01-27 10:53: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1月25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丰收的锣鼓敲起来,迎宾的鼓点响起来,一场以“暖暖的十八洞”为主题的“村晚”在此举办。第一个节目《苗鼓神韵》亮相,100面迎宾鼓震天齐响,鼓声回荡在十八洞村上空,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1月26日《人民日报》)

  十八洞村“村晚”,是全国众多“村晚”的一个缩影。眼下,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主办的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正在各地开展,村民们满怀热情,用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展现美好幸福生活。

  央视办春晚,乡村办“村晚”。如果说,央视春晚在某种意义上代表国家形象,除夕晚上为观众呈现一道文化盛宴;那么,“村晚”则是由农村居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联欢晚会,成为新时代满溢农家风情、乡村记忆的文化大餐,也是展现我国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活跃的一个重要窗口。

  盛满乡情的“村晚”也是新年俗。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各地举办“村晚”活动9522场,参与人次达1.24亿。“村晚”活动与时俱进,还推出接力云展播、网络线上直播等形式。今年农历小年之际,国家公共文化云推出“村晚”接力云展播,集中展示《我的“村晚”我的年》融媒体节目,以及来自内蒙古、黑龙江、上海等20个省(区、市)的30场精彩“村晚”活动。节目通过文化传承、时代新风、展望未来3个篇章,以访谈、互动、游戏等方式,展播各地特色“村晚”节目,分享“村晚”台前幕后故事,展现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推介乡村美景好物。

  常言道,衣食足而文化兴。当物质生活富裕、生活环境美起来后,农民在精神文化上也迸发着一种情感表达欲望,加之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增强,由“送文化”逐渐演变为“种文化”,农民不满足于专业文艺团体“送戏下乡”当观众,而要登上“村晚”的舞台,站在农村文化大舞台的中央,变为农村文化阵地的“主角”,“农民演、农民看”的“村晚”,充满了对美好生活新的期盼和追求,是一种精神文化生活的飞跃,从中可以品味出农民的自信、幸福和快乐,精神富足的生活更加美好。

  盛满乡情的“村晚”,传承红色文化。河南省兰考县以“桐花芬芳旗正红”为题,打造了一场独具地方特色、接地气有人气的“村晚”展演,表达父老乡亲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心。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源潭湾村“村晚”现场,展出了“跟着画笔学党史”“咱有红色传家宝”等红色文化主题展览,歌曲《红色传家宝》、朗诵《英雄故事代代传》等节目一一上演。

  盛满乡情的“村晚”,促进乡风文明。今年“村晚”,各地激发群众的创作和表演热情,涌现出一批弘扬文明乡风、表达爱党爱国之情、体现乡村振兴新成果的优秀文艺作品,饱含浓浓中国味,充盈满满中国风。“村晚”这方小舞台,满足了村民的表达欲,也逐渐向纵深发展,由此产生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凸显。过去,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家过年,娱乐消遣是划拳喝酒、打牌赌博,现在大家一同练舞听戏看“村晚”,不仅年味浓了,村风民风也好了。不少民间绝技、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也经由“村晚”舞台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村晚”的精彩上演,激发了乡亲们的自豪感。在欣赏“村晚”的过程中,短视频征集活动也随即开展。村民拿起手机、相机,发现美好、记录变迁。一个个短视频,展现乡村振兴美好画卷,也让“村晚”的舞台更加多彩,有效地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上水平。(董宏达)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