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喜闻“寻根”于村史馆成为新年俗

2022-02-09 10:55: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春节期间,一批自制的乡土“贺岁片”在山西吉县刷了屏。听说自己的身影也曾出现在村史馆的屏幕上,这让32岁的文城乡青村农民李晓军觉得很光荣。从只会墙上挂相框,到学着“实景布置”;从支起几张空桌子就开张,到如今张罗起多媒体影音手段;从讲述村子的历史,到发扬村风村德的教化之用……分布在中国乡村的大小村史馆,照见着一代代农民的喜怒哀乐,也记录着生生不息的岁稔年丰。(据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

  村史馆是继承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春节这个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四面八方的返乡游子,到村史馆打捞过往的记忆,了解自己所在村庄的“光荣与梦想”,与先贤们进行跨时空的灵魂交流。据报道,这样的做法已经成为部分地方的新年俗,各地大大小小的村史馆,已经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阵地之一,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

  我国是农耕古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在农村,留在传统村落的文化记忆,可以让子子孙孙们铭记我们的发展历程,在每一个故事、每一件物品、每一张照片中,触摸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让他们知晓“从哪里来”“向何处去”,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无疑,村史馆的建设,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具有强烈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村史馆,在网络上晒出村史馆,也是社会急剧变迁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需要丰润的体现。

  让“寻根”于村史馆成为实实在在的新年俗,让更多村史馆成为网红打卡地,让更多村落文化资源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更多村史馆发挥“凤还巢”的引领功能,各地依然需要在建好阵地、管好日常、发挥好作用上“精耕细作”、久久为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村史馆建设和管理需要乡土文化人才的支撑,这就需要各地最大限度地挖掘乡土文化人才的潜力,将有心思、能胜任的人才凝聚起来、组织起来,用他们的智慧去书写村史馆的荣光;其次,村史馆的建设定位要准确,不能只是一种摆设,要接地气、聚人气,更好地发挥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纽带功能;各地更需以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等为重点,通过举办群众喜爱的活动,并记录下来,定格一幅幅蒸蒸日上的奋斗全景图。

  在推动乡村振兴、重构乡土文化图景,继而培养村民对生养之地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进程中,村史馆是一个很好的阵地。因此,不能将村史馆作为一个孤立事物对待,要将村史馆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保护传统工艺等有效衔接,拓展乡村游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继而吸引更多的乡贤回乡创业,造福更多百姓。

  期待村史馆“寻根”成为更多地方的新年俗,更期待村史馆成为推动全国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成为哺育更多农村孩子、年轻人成长的摇篮!(樊树林)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