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燃灯者”同样需要被照亮被温暖

2022-02-24 11:00: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南充“爱心婆婆”叶千秀资助40余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累计捐款96万余元,其与配偶多年来清贫度日。近日,叶千秀老人的配偶罗昌泽老人突发疾病,急需筹集医疗费救治。(2月23日澎湃新闻)

  在平凡的世界里,“爱心婆婆”及其丈夫都是很普通的劳动者,多年来,他们通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资金,不少被用于慈善公益。在重大疾病面前,缺乏财富积累的他们,从原先的“好心人”变成需要被帮助的对象,让人唏嘘。人生无常,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旅途,一旦遭遇重大疾病,一些缺乏足够物质保障的家庭,难免会陷入困境。

  对于寒门子弟而言,读书是改变命运最直接也最有效力的渠道。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既需要个体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也离不开爱心人士的关爱和帮助。自己清贫度日,在捐资助学上却慷慨大方,“爱心婆婆”及其丈夫用个体的细节推动,点燃了数十名寒门学子的“希望之灯”。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不同的“意义之网”,导致不同的人们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觉得,对他人“温柔相待”的老人,应该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暖;有的人认为,要在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前提下,有余力再去帮助他人,不赞成倾其所有去做公益……在互联网时代,围观也是一种力量,“‘爱心婆婆’亟需帮助” 成为公众注意力的焦点,有助于汇聚更多爱与善。

  一个温暖的社会,懂得换位思考、愿意体谅和帮助他人,不应该是单向度的,而应该是双向度乃至多向度的。一对热心捐资助学的老人,长期坚守与人为善;这种善意又反过来影响他人,给他人以激励与感染。善意就是如此,在流淌和传导中形成了闭环,释放出更加强大的力量。一对曾经发过光与热的老人夫妇,在遇到困境时,同样需要这个社会的善意和温暖来照亮。

  “‘爱心婆婆’亟需帮助”得到热切回应,既源于“好人有好报”的传统道德观念,也源于现代化语境下的共同体意识。“一起向未来”的路途上,显然不能让好心人伤心乃至寒心;给予“爱心婆婆”一家及时、有效的关心和支持,不仅是对善意的一种传导,也是对慈善公益资源的一种呵护。更进一步说,让好心人得到足够的物质帮扶与精神慰藉,有助于塑造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认同;当热心慈善公益的人们不担心和害怕“谁来帮我”的问题时,他们才会更有勇气、更有信心去伸出援手。

  这个世界的分量和质量,和我们每个人的角色扮演息息相关。点燃数十名寒门学子“希望之灯”的好心人,也会有需要被照亮和温暖的时刻。每个人的力量看似微弱,却同样可以通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来众人拾柴、聚沙成塔,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美好的改变。(杨朝清)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