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期待“天宫课堂”打开科普新思路

2022-03-25 14:53: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讲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3名“太空教师”以天地互动的形式演示了实验,并介绍与展示了空间科学设施。这场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3月24日《人民日报》)

  对于这次太空授课,教育部提前发布了收看提示,发布了“课程表”。教育部如此重视,或许就是期望“天宫课堂”打开科普课的新思路吧?

  中国科协2021年初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2021年12月,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通知称,教育部、中国科协决定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天宫课堂”就是非常重要的科普资源,但它只是一个非常稀少的增量,不是常态。众多的科普资源就在中小学生身边,关键是如何用活身边的存量。

  央视“关于空间站,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的调查显示,学生关注“食物进入消化道会怎么样”“种子是否能像(在)地球上发芽生长”“空间站里有没有WiFi”“如何进行垃圾的收集,并且再次处理”“水的重复利用”等,这些关注点都与日常生活有很高的关联度。为什么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基本不愿提问,更不要说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而在“天宫课堂”上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提问?关键就在于他们的兴趣在此得以激发了。

  比如,太空中的浮力实验,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遇到了“难题”。王亚平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求助”。北京中学学生徐一航提议:“使用旋转的方式,借助离心作用将水和油分开。”王亚平采纳了建议。航天员叶光富进行了演示,只见他将绳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转,不一会儿,瓶子里的混合液就分离开来。徐一航表示,“这次与航天员的交流令我非常难忘,也点燃了我的科学梦想。我为中国航天的发展无比骄傲和自豪!”

  “天宫课堂”打开了科普课的新思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天宫课堂”的形式,不仅能够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还能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在日常的科普教育中,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思路,通过科学的教育评价,为学生们搭起广阔的思维平台。根据现在青少年的特点,针对科普需求和科普方式产生的新特点、新变化,通过创新思路和方法,对青少年进行科普,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热情。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技术,营造让学生感兴趣的科普场景,让学生在动手参与和亲身体验的乐趣中感悟科技知识。同时,通过挖掘日常生活中最引人入胜的科学议题,致力研发出相关的科学展品,以此让学生体验科学、感受科学、领悟科学。比如,上海科技馆在近年来以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丰富的展教资源为基础,整合多方资源,按照年龄层次和团队大小进行分众化设计,完成七大系列不同主题类型的研学课程开发,同时还和100多所学校建立了自然联盟,把博物馆学校办到学校里。这样的探索值得借鉴。(丁慎毅)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