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加强地名管理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2022-04-24 11:17: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地名管理条例》由国务院修订通过,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地名管理条例》对地名文化保护作出多方面安排,明确提出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4月22日《北京日报》)

  地名是重要的地理信息,是一个地方特定的符号,是自然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不仅标示着地理位置,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些地名历经数百上千乃至数千年,蕴藏着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

  近年来,一些地方不断对地名进行更改,把传统地名改成现代时髦的名词,还有个别地方把一些地名改成带有外国味道的名儿,这与我国的文化与历史不符。地名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物,要规范管理并传承历史文化。

  首先,地名是一段历史。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许多地名都有一个故事,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要将历史刻录于地名之中。如江苏省有个地级市宿迁,这一地名就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变革,春秋时宋国迁宿国之人至此,为其附庸国,唐朝时取“宿国人迁居于此”之意命名为“宿迁”。看到宿迁这个地名,就能想到宿国,它在2000多年前为周分封的71个诸侯国之一,最后被宋国所灭。地名是历史命运的容器,装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事实,当人们看到平型关,马上就会想到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平型关大捷,这是一页伟大的抗日战争史诗。许多地名背后都有一个历史事件,地名较好地保存了一些历史事实,积淀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对地名予以保护,规范地使用,是每个地方相关部门的义务和责任。

  其次,地名是一种文化。我国许多地名,由一些典故得来,为了弘扬美好事物与优秀精神,就把典故刻录在地名上,成为中华永远的历史文化,教育感化着一代又一代人,能让广大民众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记于心、见于行。如安徽省桐城市有一个叫“六尺巷”的地方,就出于一段历史典故。清朝康熙年间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两家的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打起了官司。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家书,回信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宽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后人立牌坊,刻着“礼让”二字,并将此地叫做“六尺巷”。“六尺巷”反映了为官要清正、相处要礼让。这一地名是优秀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一些传统地名要加以保护,对地名的规范保护,归根结底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再次,地名是一张名片。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名称,也是一个地方形象的名片。当人们看到地名时,就会想到这个地方的经济特色和人文精神,城市的文明程度,经济、民生的发展状况等。如江西景德镇,只要看到景德镇就想到世界的“瓷都”,景德镇瓷器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商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曾被作为国宝赐赠友好国家和人士。景德镇就是一张瓷都的名片。再如北京的中关村,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建起来的一个现代工业园区,是一个IT行业的高科技工业集群区,中关村代表了大数据的高端产业园。可见,地名也往往是一个地方工农业生产的缩影,是闪亮的名片。

  地名的演变往往比较慢,对保护历史和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遵循历史,对地名规范使用,加以保护。历史遗留下来的地名不宜改名,因为这些地名都记录一段历史,承载着一个传统文化,对这些地名保护是最重要的,成为永不磨灭的“史册”。对新增的地名则要严格把好关,地名的命名要符合我国的风土人情,对地名的变动一定要慎重,不可随意改动,发挥地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作用。加强对地名的管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陈铁)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