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田间地头有丰富的思政课矿藏

2022-05-13 10:26: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油菜、水稻、柑橘、棉花、桃、李、梨、柿、茶……在一座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大学校园里,可以看到700余种植物。这些植物是位于武汉市南湖狮子山脚下的华中农业大学一代又一代师生培育出的一项项科研成果。春夏秋冬,花期不同,每个季节总会见到不同学院的师生在不同的试验田中忙碌着。每一株“苗”都在茁壮成长,生动的思政课也开到了田间地头,开进了植物世界。(5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当思政课开到田间地头、开进植物世界,就接通了地气,也有了浓郁的烟火气。这样的思政教育就是有源之水和有本之木。同时,如此农学课,不仅传授了农业科技知识,更是成为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好阵地。

  亲近田间地头的农学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矿藏。

  涵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品质。田间地头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几乎每一株农作物从播种到生长,都要经历育种、栽培、浇灌、施肥、杀虫、修剪等环节。每个环节做好了,才有农作物最后的好收成。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庄稼人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假如没有具体繁琐而又辛勤的劳动,庄稼收获就是奢望。农学课堂将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就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只有躬身劳动才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辛勤与幸福如影随形。

  培养学生的同情与悲悯情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有亲身参加劳动,在烈日下流汗劳作,才能够体会到庄稼收获的不容易,也才能从内心同情和尊重辛苦劳作的人们。不事不问稼穑者,断然体会不到农活的辛苦。农学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对口工作多半是有关农业农作物研究,当然也会有实践,但这实践与农村大规模以及经年累月的劳动有着很大不同,有着很远的距离。不过,只要农学专业学生认真对待学业,扎实上好理论课与实践课,辅以适当的农村劳动体验,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悯农意识,以及对所有弱势群体的同情。

  激发学生感恩的心。一株植物的生长,饱含培育者的辛苦劳动与爱心浇灌,植物以丰硕果实回报农人的付出。每一个人,从小长到大,就像一株植物一样,无不是父母养育、老师教育和社会关爱的结果。学生了解知道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也会想到回报那些关心、爱护自己的人们,就会努力学习,成长为有用之材,成就自我价值,也尽力回报来自各方的关爱,为社会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涌动爱国热情。中国地大物博,然而人口众多,资源平分到每个人头上,数量就急剧缩小。民以食为天。曾几时何,我们整天为温饱而恓惶;即便今天,世界上还有不少人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有些一日三餐都成问题。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实现整体脱贫,让人民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学生从农学课中会了解思索很多,也会由衷地涌动爱国情怀,从而立志在农学专业领域创造新的业绩,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贡献。

  当农学遇上思政课,人和植物一样,都在奋力生长。(涂启智)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