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谱写更多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2022-05-24 11:23: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召开“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繁荣发展理论研讨会”。专家表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伟大时代之变,用情用功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据5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回首来时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讲话》的发表,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了正确的航向,鼓励、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牢记文艺创作的庄严使命,为人民而歌、为时代而呼,推动了文化建设、文艺繁荣发展,也将文艺的荣耀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上。

  无论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还是《创业史》;无论是民族歌剧《白毛女》,还是民歌《东方红》……一部部经典的文艺作品带着历史的印记穿越到新的时代,至今还令人念念不忘,给人们以深刻的感染和启迪。

  鉴往知来。一个民族,唯其拥有振奋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才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也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文艺正是承担塑造振奋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这一使命的载体。而文艺为人民,正是一条从延安出发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毫无疑问,文艺创作的理念在一脉相承、遥相辉映中得到了时代的验证。

  人民是文艺之母。面对新的时代、新的画面、新的征程、新的奋斗,无数文艺创作者化身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他们用双脚丈量着广袤原野,用笔触、镜头对准一个个百姓,创作出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了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丰碑,讲述了一个个丰润美好的中国故事,彰显了自己的时代担当,书写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从《人世间》以周秉昆一家几十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普通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到《山海情》以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西海固为背景,讲述了人们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人人安居乐业的“金沙滩”的故事;从电影《金刚川》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故事,到《你好,李焕英》阐述“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朴素辩证……这些散发着热气、接着地气的文艺作品,既有“以小见大”让宏大叙事通过具体细节变得可知可感的事例,也有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上表达层面的创新,都是文艺工作者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满足了时代和人民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做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一。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作家、艺术家创作不能待在书斋里,不能躲在象牙塔里,要走到人民当中去。”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重温80年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以“德艺双馨”为永恒的价值追求,在栉风沐雨中感受时代律动的脉搏,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发展,把文艺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樊树林)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