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以科学家为人生榜样彰显崇高志向

2022-06-06 10:34: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成为一名科学家,是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也有不少人,会在儿时梦想的指引下,投身科学研究和探索。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夕对1560名14-35岁青少年进行的“青少年眼中的科学和科学家精神”调查显示,98.5%的受访青少年对科学感兴趣,其中24.6%的受访青少年明确表示希望以后从事相关工作。93.7%的受访青少年表示会以科学家为人生榜样。(6月2日《中国青年报》)

  在无数的榜样力量中,科学家精神无疑是具有代表性和感召力的力量之一。什么是科学家精神?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此进行了全面的解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以科学家为榜样,就是要以科学家精神为追求。青少年有了科学家精神作为灵魂与信仰,则就彰显了个人的崇高志向与价值追求。

  从调查的情况看,98.5%青少年对科学感兴趣,其中93.7%的受访青少年以科学家为人生榜样,这样的局面令人倍感欣慰。科学家最核心的素养是科学家精神,也是国家认同下最值得培育的理想信念。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科学家作为人生榜样,把科学家精神作为自身的人生信条和理想信念,则科学家精神就会成为共同的价值情怀和道德认同,形成凝心聚力的强大合力。有此为基础,则以科学家精神为代表的精神指引,将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突破。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以什么人为榜样,决定着“立什么志”“做什么样的人”,对于其人生的走向具有导向作用,由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谁为榜样,在人生志向上会泾渭分别、差异明显。究竟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是为“升官发财而读书”,最后的人生轨迹会出现强烈反差,一个人追求庸俗而空虚,就会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不会顾及集体、社会和公共利益,取得的成就越大则危害也越大;反之,一个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命运捆绑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同患难,才能让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财富。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绪院士在母校天津大学演讲时,言称“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我国真正从事基础研究的人过少。新中国成立之初,若问小孩将来想干什么,很多人表示想当科学家。然而2019年年底,有教育机构对某地多所小学进行了关于“理想”的抽样调查,结果让人瞠目结舌,居然有将近80%的小学生希望长大后成为网红。更早之前,屡有样本调查显示,很多中小学生坦然自己将来的志向不是“当官”就是“发财”,显然与以科学家为榜样还有很大的距离。可喜的是,如今这种状况正在发生较大的改变。

  其实,一个人以科学家为榜样,并不代表必须成为科学家,也未必就一定要从事科学研究,而是要从科学家优秀的人格品质和精神素养上吸取营养,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为着理想信念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华丽转身,最终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如此,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少年才会有“铁肩担道义”的情怀,以自身的价值升华,去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唐伟)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