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非遗“近人”,才可能“迷人”

2022-06-08 11:27: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苦学技艺,成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织绣、面塑、剪纸等“老物件儿”在全新的设计下摇身一变,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潮玩;非遗创作搭上文创、直播“快车”,在网络上频频出圈……传统的文化记忆正被赋予当代的审美内涵,重回现代生活。(6月7日《光明日报》)

  对于非遗,人们曾一度担心它们摆脱不了“古老”“稀缺”等标签,与现代生活失去联结,尤其是脱离青年一代的视野。如今,人们惊喜地发现,非遗这门“老手艺”遇上了一群“新匠人”,碰撞出迷人的火花。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找到适合年轻人接触甚至深受年轻人喜欢的传播方式,让非遗走进了现代生活,让非遗绽放出迷人光彩。

  非遗传承,首先要激发人们的兴趣,尤其要赢得青年的喜爱。都说非遗好、传承非遗有意义,但是,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其价值所在,都应详细告诉大众,并且要以现代人喜爱的方式对上“频道”,产生互动,以激发兴趣。以往,常常是让人被动地参观非遗展览,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普通民众仅凭肉眼是无法知其妙处的。如今,90后、00后传承人和手艺人转变思路,将网络视作展示非遗技艺、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请专家从专业角度介绍非遗,并经传承人现场演绎,激发了年轻人的兴趣,收获着青年一代用户的喜爱。难怪“新匠人”发出“谁说年轻人不爱非遗”的疑问。非遗正年轻!非遗借助新的载体,散发着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非遗传承,既要保护好,也要创新发展好。对于非遗传承,人们越来越认同走进生活的“活态化”传承,正所谓只有“近人”,才能“迷人”,只有更紧密地连接现代生活,才能绽放更大的光彩。以服饰为例,传统的宋锦是非常古朴、典雅、精致的,但是如果放到当下直接来用,未必有人买。因而,在把宋锦的织造技艺很好地保护下来的同时,还要让它吻合当下的时尚潮流,能够触动人们的消费心理,如此才能真正让它“活”起来。非遗传承应该做的就是如何把传统非遗进行创新,进入当下,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使用,寓传承保护于创新发展之中。当然,这种创新不是简单地生贴硬凑,也不是胡乱改造,而是注重传统印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与当代的审美相融合,让传统的成为时尚的,时尚的又有传统的因素,可以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提高民众对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非遗传承,应担起培育新业态、新动能重任。非遗本身就来自民间,融入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如今,一些非遗还承担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使命,这也是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更有价值的着眼点。非遗传承要延续文脉,更要研究延续的途径与方式方法,使之在文化创意产业上有新作为。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具备创意程度高、附加值高、产业集聚度高等属性,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培育新业态新动能。非遗“活态化传承”,就要探索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在保护传承的前提下,将非遗与传统工艺转化为现代理念的文创产品,以物化形式表达非遗魅力,唤醒消费者文化自觉,再以文化消费反哺生产繁荣,促进文化传播与经济互利,使非遗以现代表达与生产模式“活在当下”,让非遗传承更有活力。

  让经典流行于当下,而非束之于高阁,是传承的要义。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才能真正焕发生机。(董宏达)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