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评论] 让更多高雅艺术“曲高和众”

2022-06-16 11:25: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从2020年4月11日推出首场线上演出开始,国家大剧院至今推出120余场线上演出,包括音乐会、歌剧、舞蹈、话剧、戏曲等多艺术门类,截至目前,国家大剧院线上系列演出全网总点击量累计超34亿次。有网友留言:“希望高水准的演出和内容能够延续下去,把高雅艺术融入生活。”(6月15日《人民日报》)

  在线上看演出、听音乐会、看展览、点播一出戏曲……随着越来越多高雅艺术为公众所接受,不断丰富着用户的文化体验,人们惊奇地发现,高雅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不再曲高和寡,而是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实现了“曲高和众”。

  高雅艺术何以能实现如此之转变?这与高雅艺术“放低身段”有关。高雅艺术,创作不易,付出的艰辛颇多,各种成本很高,票价高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高雅”的票价明显是不能承受之重,数十元已经是少的了,动辄数百元、上千元的票价,显然会让更多平头百姓望而却步。随着越来越多高雅艺术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价格不再是观众亲近、了解高雅艺术的阻碍,高雅艺术自然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6.6元可观看一部戏曲录像,9.9元可收看一场直播,高雅艺术走进了百姓,也为高雅艺术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高雅艺术能够实现“曲高和众”,与高雅艺术的主动普及有关。不同于下里巴人,普通人一看就懂,一听就能理解,高雅艺术要求欣赏者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否则很难体会个中三味,难以洞悉其精妙。这就需要高雅艺术做好文化普及工作,不断提升民众的文化艺术涵养。

  因此,国家大剧院为每期线上演出策划了演前导赏,从专题记录式、直播式、访谈式,到探秘式、导览式、多语种导赏,结合网友的欣赏喜好,不断创新导赏内容与形式,形成了线上艺术普及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和提高民众的欣赏水平,这为高雅艺术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不少博物馆的线上展览受到欢迎,也是如此,文物的“前世今生”和展览的“台前幕后”一起搬上新媒体,人与文物的互动“相得益彰”,进行“揭秘式、陪伴式”展览,大大实现了展览的易知易懂性,吸引力自然增强。

  我国有十四亿人,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足以支持任何一项小众的艺术变成大众的喜爱。这些年,许多被冷落的非遗项目,在网络的加持下,成为新的网红,就是如此。看似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一旦聚集起来,就会形成庞大的受众。婺剧《白蛇传》、秦腔《三滴血》、小剧场蒲剧《俄狄王》等诸多剧种的作品,通过“戏曲+互联网”,上传“云端”,满足了各类用户需求,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

  期待各领域更多艺术资源,打通艺术边界,进行艺术创新,让受众能轻松灵活、随时随地,隔着千山万水,打开屏幕就能有近在眼前的获得感。如此,不仅能为人们带来新鲜的文化体验,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体现一种文化身份认同,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关育兵)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1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