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九九”,因与“久久”同音,而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故重阳被赋予了“长久长寿”的含义;传承至今,重阳节又增添了敬老的内涵。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浓厚氛围,崇州市广泛开展了“我们的节日·重阳”系列活动。

  • 敬老、孝老、爱老!崇州市这一波重阳活动很暖心

    重阳敬老,桑榆情暖。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重阳节之际,崇州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敬老活动。【详情】


  • 情暖长者心!崇州市老人这样过重阳

    10月23日,在重阳节之际,崇州市组织各社区(村)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向辖区老人送上节日的祝福和问候,让他们感受到社区(村)的关怀和温暖。【详情】


  • 重阳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习俗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灾传说;其二是缘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在秋日草木凋零之际登高“辞青”,与阳春三月的“踏青”相对应。登高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金秋时节,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农历九月又被称为“菊月”,因为菊花此时开得最为绚烂,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东晋诗人陶渊明以隐居、诗、酒、爱菊出名,后人争相效仿。大家自农历九月初一便开始忙碌九九点景,京城无论富庶小康人家还是皇宫府邸宅门儿,庭前屋后都会摆放一两盆或数百盆菊花。菊花象征长寿,这正好也呼应了重阳节尊老敬老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也是著名的中草药,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作用。唐宋时,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非常流行在这天佩戴茱萸。妇女和孩子喜欢把茱萸枝戴在手臂上或者插在头上,还会制作一种里面放了茱萸的香袋,贴身携带,叫作“茱萸袋”。人们认为在重阳节插茱萸能辟邪消灾,所以茱萸也被称为“辟邪翁”。

    清代以来,四川人过重阳节,除饮菊花酒之外,还流行酿造“重阳酒”。清同治版《重修成都县志》说:“九月九日,人家酿酒,谓之‘重阳酒’。”1983年铅印本《武阳镇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传统重阳节民俗事象中,“唯有农村蒸‘重阳酒’(醪糟)还较普遍”。古时家家造的“重阳酒”,就是米酒,四川人叫“蒸醪糟”。

    重阳糕也称“花糕”,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农历九月初九天明时,以“花糕”切片搭到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是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也有以吃糕代替登高的说法。重阳糕一般拿来孝敬老人,也很受小朋友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