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学东坡》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2023-06-07 11:27:00 来源:四川在线
2023年6月7日,《跟着总书记学东坡》系列短视频播出第七期,本期关注东坡名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东坡这句话。他说:古人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对组织和人民常怀感恩敬畏之心,对功名利禄要知足,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要知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通这个道理,就一定能够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清廉养浩然正气。
这句话出自何处?原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话的深刻寓意是什么?让我们走进短视频,一起来学习这句诗词以及用典背后所蕴含的深刻观点和思想内涵。
解说词
张志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
在《前赤壁赋》中,首先以秋江月夜泛舟之乐写超然情怀;次以乐极高歌,闻箫声而生悲,烘托理想失落的哀愁;复借“客”之口,正面论说人生无常、壮志难酬的苦闷;最后以老庄思想说服“客”,实现自我宽解。运用赋的主客对话手法,表现头脑中两种思想的矛盾和解脱过程。语言准确精美,描绘畅达入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刚:
苏东坡这句诗词蕴藏着生动形象的淡泊名利的豁达境界和浩然情怀。这句话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旨在提醒党员干部要有正确的名利观,特别是要求领导干部以清廉养浩然正气。我们要不断接受“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在修身处事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功名利禄时能更好地把握自我、超越自我。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