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

敬业奉献—曾凯:匠心铸就光明路 忠诚守护万家灯

2025-08-12 17:32:00 来源: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宣传部

分享到手机

  在成都平原的沃土上,纵横交错的电网如同跳动的脉搏,将光明与温暖输送到千家万户。在这张庞大的电网背后,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国网郫都供电公司输电运检班班长曾凯便是其中一员。他用22年的坚守与创新,从一名武警战士蜕变为电力行业的“技术尖兵”,从基层员工成长为“成都工匠”,以匠心守护电网安全,用奉献点亮城市之光。

  扎根一线练本领

  2002年,曾凯脱下军装,带着军人的坚毅与执着踏入电力行业。

  初入变电检修班时,面对复杂的设备图纸和专业术语,他坦言自己“连螺丝刀都不敢乱碰”。但骨子里的不服输精神让他开启了一段“苦行僧”般的成长之路:白天跟着老师傅跑现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操作要点;夜晚挑灯研读理论知识。短短三年,他硬是啃下了变电站一二次设备检修、电力电缆故障诊断等核心技术,成为班组的技术骨干。

  2007年,西南交通大学扩建工程中,一条35千伏架空线路需改为地下电缆。由于地质条件限制,某段通道只能敷设单芯电缆,而两端连接的却是三芯电缆。面对这一技术难题,曾凯大胆提出“三芯对接单芯”的创新方案。他连续一周驻扎工地,反复试验绝缘层剥离角度、金属屏蔽层过渡工艺,最终成功完成四川电网首例异型电缆对接,获得国际巨头3M公司的技术认可。这次突破不仅解决了工程难题,更让他深刻体会到:“电力技术没有天花板,创新就是打破常规的勇气。”

  创新技术破难题

  在同事眼中,曾凯是个“行走的发明家”。他的创新灵感总是源于生产一线的痛点。

  2008年农网升级改造时,变压器桩头螺栓锈蚀严重,传统扳手极易打滑。他带领团队设计出“变压器桩头固定钳”,利用杠杆原理将拆卸效率提升3倍,该项目荣获成都供电局科技创新奖。

  2014年在变电站互感器更换作业中,柜体狭窄的空间,让互感器吊装异常困难。他发明的“U型挂钩”巧妙利用设备结构实现快速吊装,使单次作业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40分钟,该工具迅速在成都公司推广。

  2017年自主研发的“多功能试验小车”集成耐压检测、数据采集等功能,在四川省职工创新大赛中斩获三等奖,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22年间,他累计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解决技术难题20余项,不断提升工作质效。

  逆行保供显担当

  电力抢修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曾凯始终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

  2008年汶川地震,都江堰电网多条线路瘫痪。他带领突击队支援巡线路,连续奋战7昼夜,圆满完成抗震救灾任务。

  2020年金堂洪灾,城区水深达2米,多个小区受灾。他蹚着齐腰的洪水,深入2个小区地下室开展电力设备检查,采用抽水机排水,对小区高压配电室设备逐一抢修,第一时间让上千居民在黑夜中重获光明。

  2023年大运会保电期间,他创新“三维巡检法”,通过无人机巡航、红外测温、局放检测等手段,对22条输电线路开展“毫米级”隐患排查,实现供电“零闪动”。同时,带队在场馆内完成电力设备隐患排查,实施线路溯源,确保保到“灯头、插座、话筒”。

  而在抗击疫情保供电的三年时间里,他也总是冲锋在前,用责任和担当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守护万家灯火。

  匠心培育强传承

  “独木难成林,百花才是春。”曾凯将传帮带视为比技术创新更重要的使命。他独创“三维立体带徒法”,培育新生力量不断成长。

  理论维度,编写《变电检修百问百答》,将晦涩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看得见”的实操指南;实践维度,利用旧设备,现场点对点让徒弟在“真刀真枪”中锤炼技能;创新维度:带领青年员工参与“青创赛”“QC小组”,培养系统思维与跨界整合能力。

  他培养的5名徒弟中,3人成长为技术专责,2人获评“成都市技术能手”。曾凯说:“把经验传下去,把队伍带起来,比拿奖更有成就感。”

  22年,8000多个日夜,曾凯用脚步丈量着郫都电网的每一寸土地,用双手守护着城市发展的每一束光芒。从军装绿到工装蓝,从技术工人到创新先锋,他将军人的血性、匠人的执着、党员的担当熔铸成新时代电力精神。在这条没有终点的光明之路上,曾凯依然保持着奔跑的姿态,因为他深知:守护万家灯火,就是守护人间烟火。

  

1

编辑:朱芸芸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