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张祥平:敬业奉献铸忠诚 创新治理护平安
2025-08-13 14:36:00 来源: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宣传部
他是一名退役不褪色的军人,一名扎根基层25年的共产党员,更是一名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创新治理的平安守护者。从军营到地方,从普通干部到政法委副书记,张祥平同志始终以“钉钉子”精神深耕社会治理一线,将部队锻造的坚毅品格转化为服务人民的赤诚情怀,带领团队开创了全国知名的“郫都治理模式”,用敬业奉献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时代担当。
从“国防绿”到“平安蓝”:干一行专一行的拓荒者
1990年,张祥平同志带着热血与志向投身军旅。10年军旅生涯锻造了他雷厉风行、精益求精的作风。2000年转业至郫都区犀浦街道时,面对陌生的基层工作,他白天走访群众记录民情,夜晚研读政策法规,整理出自己的一份基层治理手册,成为同事眼中的“活字典”。
在德源街道任职期间,为解决征地拆迁矛盾,他连续多月驻守村组,推动多起积案化解。2016年主持区综治办工作时,面对分散的网格治理资源,他大胆提出“多网合一、一格多员、一员多职”的网格治理理念,带领团队跑遍全区147个村(社区)。一天内往返重庆、深圳等地考察先进经验,凌晨出发、深夜返回,途中仍在车上讨论技术方案,绘制出郫都区治理蓝图,成功在全国首创全域专职网格化工作。同事回忆:“张书记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他常说‘部队教会我,打仗要知己知彼、打法精准,做治理更要摸清底数、找准痛点’。”
面对新时代社会治理智能化、数字化的趋势,张祥平始终保持“归零心态”,带头学习AI、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成功在全国首创郫都智能网格和AI网格。2021年,为推进智能和AI网格实战化运行,他面对这种没有模版、没有标准答案的新兴事物,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实践。团队成员感慨:“张书记不年轻了,学习劲头比年轻人还足,为了搞懂一个系统逻辑,他能拉着专业人士问上三四个小时。”
正是这种“钻劲”和“韧劲”,让他从社会治理的“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他主导的“数字化智能网格建设”荣获全国“2023年法治获得感典型案例”,郫都区率先在全国实现综治、网格、雪亮工程等多中心融合运行,实现了“郫都网格”由人工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的飞跃。
从“坐机关”到“走基层”: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按中央提出的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坚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要求,张祥平同志主动担当、大胆施策,从综治中心选址、部门入驻、机制运行到信息化建设等环节,他既是指挥官又是排头兵。他不仅统筹规划全区治理体系建设,协调解决各种棘手问题,同时还深入基层当起了"调解员",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了解群众需求、化解群众纠纷。同事们都说:"张书记的办公室在机关,但他的工作阵地永远在群众家门口。遇到再大的困难,他总能找到突破口。"
2024年,某小区临街商铺足浴店噪声引发多起投诉。张祥平同志接待当事人后,连续一周深入实地了解情况,将自己置身于纠纷场景中、身同感受,找到问题根源所在。启动“中心呼叫、部门报到”联动调解机制,“呼叫”生态环境、商务、消防、街道、社区、物业到综治中心运用法治思维联动调解。通过多部门协调沟通形成合力,成功解决了困扰群众长达7年的噪声突出问题。
在群众眼中,他是“能办实事的张书记”:针对复杂的纠纷案件,组织各部门专项研究,亲自参与案件调解;牵头开展全区“盗抢骗”整治工作,受到省公安厅和市公安局通报表彰……张祥平说:“很多事,单纯用法律去衡量行不通,关键是当事人心里都有一口怨气在,跟他们聊聊天,听他们倾诉,也许这口怨气就消了。我所做的,就是把诉讼的前沿阵地,再往前推一推,让矛盾纠纷解决在诉讼之前。”郫都区综治中心运行以来,信访事件和法院先调案件持续下降,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从“郫都实践”到“全国样板”:治理创新的领跑者
在郫都区创新治理征程中,无论是全国首创的全域专职网格化和信息化平台的融合治理,还是全省率先推行的预付式监管和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等创新工作均取得了实战、实效成果,受到中央、省、市肯定。然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一系列创举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资金短缺、技术瓶颈、部门协调困难……每一项都像一座大山横亘在前。
但正如张祥平同志常说:"创新就是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蹚出一条路来。"正是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气,让郫都治理模式从构想变成了现实:全省首创“一站式”矛调信息平台,整合法院、司法、信访等12个部门资源,实现矛盾纠纷“一窗受理、闭环运行”,累计化解矛盾1.1万余件,获中央多部委肯定;打造“智慧治理”新范式,研发“郫都数智网格”系统,归集数据500万余条,隐患风险预警超10万条,相关案例荣获“全国法治获得感典型案例”;培育“枫桥经验”新样本,创新“五老调解”“商家共治”等新机制,“郫都网格治理模式”入选全国《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典范案例汇编》,成都市郫都区荣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区”和“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
作为“郫都治理经验”的代言人,张祥平同志接待全国各地前来调研和学习的团队600余场。在各类接待活动中,他详细讲述建设经验,一站就是3、4小时,下台时双腿肿胀到难以弯曲,却笑着说:“只要大家能学到真东西,值!”来郫调研和学习的人士常动容地说:“张书记连水都顾不上喝、声音都嘶哑了,却把每项技术的底层逻辑讲得清清楚楚,这种毫无保留的分享令人敬佩,这种务实管用的风格和向全国推介四川、成都和郫都的博爱精神,就像他所做工作发挥的实战作用一样,真心为他点赞!”
荣誉背后,是他“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执着。为研究网格化治理,他亲力亲为培训网格员;为优化智能平台,他与技术团队同吃同住攻克多项瓶颈问题。当北京、天津、江苏、海南等考察团称赞郫都经验时,他总是说:“这些成果是基层同志用脚底板走出来的,我只是个汇总人。”
从保家卫国到守护平安,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正如他在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演讲时所讲:“社会治理没有捷径,唯有用真心换民心,用实干求实效。”这份执着,正是新时代敬业奉献精神的最美注脚。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