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刘真全:湍急河水中托起的生命希望

2025-08-11 14:43:00 来源: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宣传部

分享到手机

  黎明时分的生命警钟

  2023年7月14日凌晨5时15分,川西平原还沉浸在仲夏夜的静谧中。村民梁世芬像往常一样,穿上那双洗得发白的运动鞋,戴上儿子送的蓝牙耳机,开始了他坚持了十二年的晨跑习惯。耳机里,早间新闻正在播报着城市里的新鲜事,与这个传统村落显得格格不入。

  当他跑到柏条河释迦桥村老街河段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河面上飘着薄雾,能见度不足五十米。突然,湍急的水流中一个异常的黑影引起了他的注意——那团黑影时隐时现,正随着湍急的水流向下游漂去。梁世芬猛地摘下耳机,这才听清水中传来的微弱呼救声。

  “天哪!是个人!”他的大脑瞬间空白,随即爆发出撕心裂肺的呼救:“快来人啊!有人落水了!救命啊!”这声呼喊,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也拉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序幕。

  生死一线的黄金四分钟

  此时,落水者已被湍急的水流冲向下游20米处的消力池。这个水利工程设施形似漏斗,是专门用来削减水能的危险区域,暗流漩涡密布。去年汛期,就有一头三百多斤的水牛被卷入其中,再也没能浮上来。

  正在附近工地搅拌水泥的村民刘真全听到了呼救。58岁的他扔下铁锹,抄起工地上一根三米长的竹竿就往河边冲。作为有着三十年捕鱼经验的老把式,他比谁都清楚这段河道的凶险。“看见老人脑袋在水里一沉一浮,我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事后他回忆道,“那会儿根本来不及想危不危险,就知道再不下水就晚了。”

  刘真全甩掉胶鞋,一个猛子扎进河里。冰凉的河水让他打了个激灵,湍流瞬间将他冲出五六米远。他拼命划水,试图靠近老人,却被一个接一个的浪头打得晕头转向。

   众志成城的生命接力

  岸上的动静惊动了整个村子。有人抛下绑着塑料桶的绳索,有人拨打119时声音都在发抖:“快!人在消力池里打转!”村联防队员张建军扛着救生圈气喘吁吁地赶来,却发现陡峭的护岸长满青苔,专业救援设备根本无法下放。

  水下,刘真全终于抓住了老人的衣领,却遭遇了更危险的状况——两人被强大的漩涡吸向池底。“当时就像有十双手在往下拽,”他在后来的采访中比划着,“我憋着气用脚蹬池壁,指甲都抠出血了。”岸上的人们看到,两人的身影在水面忽隐忽现,情况万分危急。

  6时15分,伴随着刺耳的警笛声,郫都区消防救援大队的冲锋舟破浪而来。副队长王磊迅速勘察现场后倒吸一口凉气:消力池呈倒漏斗状,专业救援设备根本无法展开。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释迦桥村联防队想出了“土办法”——他们将十余根竹竿捆扎成临时滑道,6名消防员腰系安全绳,踩着湿滑的竹竿组成人链,一点点向挣扎的两人靠近。

  温暖人心的乡村底色

  岸上,释迦桥村的村医已经准备好了急救包;小卖部老板把店里所有的棉被都搬了出来;就连每天晨练的老人们都自发手拉手,在湿滑的河岸形成一道人墙防护栏。

  当精疲力竭的刘真全托着老人终于触到消防员伸来的救援杆时,整个河岸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获救老人被火速送往医院,而刘真全瘫坐在岸边,这才发现自己的小腿被水下的钢筋划出一道十厘米长的伤口,鲜血正汩汩地往外冒。

  背后的故事更令人揪心

  事后调查显示,落水者是梨园村68岁的孤寡老人陈德昌。村干部透露,老人长期受慢性病折磨,加上宅基地纠纷一直悬而未决,已经多次流露出轻生念头。事发当天凌晨三点多,他悄悄离家,在释迦桥村老街的百年黄葛树下徘徊了将近两个小时,最终选择了跳河。

  “这地方选得揪心。”释迦桥村村民指着河岸介绍,该段正好是两村交界处,水流复杂却多年来一直未安装防护栏。参与救援的消防员王磊感叹:“多亏村民熟悉地形,再晚三分钟人就没了。这要是城里人,根本想不到用竹竿搭滑道这个办法。”

  从救援到乡村治理的蝶变

  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在释迦桥村引发了持续讨论。事发当晚,村委会就紧急召开坝坝会,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三天内就推动完成了三项整改:在危险河段加装了智能报警装置;组建了由20名老党员组成的“银发巡逻队”,重点关照独居老人;还定期邀请心理医生进村开展“院坝心理咨询”。

  更深远的影响在人心。刘真全被授予“郫都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后,将5000元奖金全数捐给了村养老院。而陈德昌老人康复后,主动加入了村里的反轻生宣传队。在最近一次的村民大会上,他哽咽着说:“那天在水里,我听见满岸的人都在喊‘坚持住’,这才知道有多少人盼着我活。现在我要用余生告诉那些想不开的人,活着,真好。”

  长江评论——在湍流中看见乡村文明的韧性

  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恰是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复兴的生动注脚。从梁世芬的第一声呼喊,到刘真全的纵身一跃,再到联防队员急中生智的竹竿滑道,展现的是植根于中国乡土社会的集体智慧和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释迦桥村的故事让我们看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那些被视为“过时”的乡村伦理——邻里守望、尊老护弱、急公好义,依然在关键时刻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由无数“刘真全”们构筑的基层安全网络,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珍贵的软实力,也是最动人的中国故事。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释迦桥村的这场救援给我们上了一课:最坚固的安全网不是钢筋水泥,而是人心向善的温暖联结;最有效的社会治理,永远离不开每个普通人的自觉参与。这,或许就是中国乡村最宝贵的文明密码。

1

编辑:朱芸芸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