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朱德成:以善行筑桥 用大爱暖心

2025-08-06 18:15:00 来源: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宣传部

分享到手机

  在释迦桥村蜿蜒的乡间小路上,当晨雾还未散尽,一个熟悉的身影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热闹的文化广场边,当夕阳西下人群渐散,总能看到他仔细检查每个角落的身影。在清晨的校门口,无论刮风下雨,那个挺拔的站姿总是准时出现。他就是被村民们亲切称为"老朱"的朱德成,一个用脚步丈量村庄每一寸土地,用双手温暖邻里每一个心灵的平凡老人。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助人为乐”的真谛。他弯腰捡起的不仅是路边的垃圾,更是一份对家园的责任;他搀扶的不仅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更是一份守望相助的情谊;他为小学生背上的不仅是书包,更是一份对未来的期许。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他用最朴实的行动,在平凡的乡村生活中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在村民们眼中,朱德成就像一棵扎根在释迦桥村的老榕树,枝繁叶茂地为村民遮风挡雨。他的善举不是一时兴起的热忱,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的付出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春风化雨般的润物无声。从青丝到白发,从壮年到暮年,他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最生动的诠释,也看到了新时代乡村文明最真实的写照。

  这份坚守源于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朱德成常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释迦桥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养育了我,能为村里做点事是我的福分。”正是这份质朴的情感,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让他在普通的村民中成为了不普通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释迦桥村形成了“人人争当志愿者,户户参与公益事”的良好氛围,文明乡风在这里蔚然成风。

  岁月可以染白他的双鬓,却无法改变他赤诚的初心;时光可以弯曲他的脊背,却无法压垮他奉献的精神。朱德成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伟大不必惊天动地,平凡处最见真情;高尚无需豪言壮语,坚持中自有力量。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他就像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着乡村振兴的道路,温暖着每一个村民的心田。  

  热心公益的“活雷锋”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释迦桥村时,朱德成已经拿着扫帚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自家门前到村道两侧,他总是一丝不苟地清扫着每一个角落。“老朱扫过的地,连片落叶都找不着。”村民们这样打趣道。但朱德成做的远不止于此,看到谁家门口堆放了杂物,他会主动上门劝说;发现公共区域有垃圾,他会立即清理并耐心提醒附近村民。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孩子们的那份牵挂。清河小学门前的马路车来车往,每到放学时分,总能看到朱德成穿着醒目的护校队马甲,时而指挥交通,时而牵着小朋友的手过马路。三年来,无论是烈日当头的酷暑,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这个“护学岗”从未间断过。去年冬天的一场大雨中,他硬是在雨中站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最后一个孩子被家长接走。事后他发了高烧,可第二天又准时出现在了校门口。“孩子们叫我一声‘朱爷爷’,我就得对得起这个称呼。”他这样说道。  

  文化传承的“引路人”

  作为村老年体育协会会长,朱德成把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当作自己的责任。他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村里第一次组织广场舞时,只有寥寥几个老人参加。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文体队伍已经发展到上百人,太极拳、门球、秧歌队样样俱全。  

  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更好,朱德成没少花心思。音响设备坏了,他自费修理;演出服装旧了,他悄悄添置新的;遇到场地纠纷,他总是第一个出面协调。去年重阳节,他策划的"银龄风采展"吸引了周边好几个村的老人前来参加。看着台上精神矍铄的表演者,台下其乐融融的观众,朱德成笑得比谁都开心。  

  更难得的是,他对乡土文化的坚守。为了让年轻人了解村史,他走遍全村收集老照片、老物件,组织老人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现在条件好了,但不能忘了本。”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努力下,释迦桥村建起了第一个村史文化墙,成为村民们了解家乡、传承文化的重要窗口。  

  危难时刻的“守护者”  

  2024年年末的那个傍晚,是许多村民难以忘怀的时刻。当时正值寒冬,村口公交站台旁,一位老人突然摔倒,面色苍白,痛苦呻吟。路过的村民因各种顾虑不敢上前,这时朱德成毫不犹豫地冲了过去。  

  他先轻轻扶住老人,确认其意识清醒后,立即拨打了120。在等待救护车的二十多分钟里,他脱下自己的棉衣给老人披上,一直握着老人冰凉的手安慰道:“别怕,医生马上就到。”救护车来后,他协助医护人员将老人抬上车,又联系了老人的家属。事后家属带着礼物登门致谢,他却连连摆手:“邻里之间搭把手的事,不值得记挂。”  

  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说:“现在敢扶老人的都是真英雄。”朱德成却认为:“见义勇为不该是稀罕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伸出援手,社会就会更温暖。”在他的影响下,村里成立了“邻里互助会”,互帮互助的氛围越来越浓。  

  润物无声的“暖心人”  

  走进朱德成的家,最显眼的是墙上挂着的各种荣誉证书和照片。但对他来说,最珍贵的却是抽屉里厚厚的一叠感谢信——有被他帮助过的孤寡老人写的,有学生家长送的,还有外地游客留下的。每一封信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  

  村民王奶奶记得,去年她突发疾病,儿女都在外地,是朱德成连夜把她送到医院,还垫付了医药费;留守儿童小强不会忘记,是“朱爷爷”每天辅导他做作业,给他过生日;外来务工的老张常说,刚来村里时人生地不熟,是老朱帮他找房子、介绍工作…… 

  “帮人就是帮自己,村子好了,大家的日子才会更好。”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朱德成的人生信条。在他的带动下,释迦桥村成立了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人。村里制定了“邻里守望”制度,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平凡中的伟大  

  有人问朱德成:“你做这么多事,图什么呢?”他的回答很简单:“看到大家开心,我就高兴。”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颗赤诚之心。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正是千千万万个像朱德成这样的普通人,用他们的善良和坚持,构筑起文明乡风的基石。他们就像一座座“释迦桥”,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沟通着人心与人心。这种平凡中的坚守,这种润物无声的大爱,正是新时代农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力量。  

  如今,年过六旬的朱德成依然忙碌在村里的各个角落。他说:“只要还能动,就要继续干下去。”在他的感染下,释迦桥村的文明之花越开越艳,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这位普通的农村老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证明:伟大不必惊天动地,平凡处最见真情;高尚无需豪言壮语,坚持中自有力量。

  “朱爹爹就像我们村的‘活雷锋’。”村民李大姐动情地说,“去年我丈夫住院,要不是他天天帮忙接送孩子上学,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样的故事在释迦桥村数不胜数。在朱德成的影响下,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去年,释迦桥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这份荣誉里,凝结着朱德成二十年的心血。

  清晨,他在文化站打扫卫生;白天,他挨家挨户宣传政策;晚上,他又在村口广场教大家跳广场舞。有人劝他该歇歇了,他却说:“只要还能动,就要继续干下去。”在他的感染下,释迦桥村的文明之花越开越艳,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

  这位普通的农村老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证明:伟大不必惊天动地,平凡处最见真情;高尚无需豪言壮语,坚持中自有力量。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正是无数个像朱德成这样的平凡人,用他们的坚守与奉献,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他们或许不会被历史铭记,但他们的精神必将代代相传,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更需要弘扬这种平凡中的伟大。因为正是这些普通人的点滴付出,汇聚成了改变乡村面貌的磅礴力量;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坚守奉献,构筑起了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朱德成和他的乡亲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蕴含着伟大的可能。

1

编辑:朱芸芸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