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在行动

【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在行动】阆中古城:千年“活态”传承的文化保护样本

2025-06-13 10:00:00 来源:阆中市文明办

分享到手机

  从三国风云的刀光剑影,到嘉陵江畔的千年码头,再到阆苑仙境的诗赋遗韵,阆中始终以“古今交融”的姿态,延续着巴蜀文明在时光中的生生不息。

  近年来,阆中古城以“修旧如旧”的匠心修复历史建筑,用“活化更新”的智慧延续城市文脉。实景演出让三国故事鲜活再现,古街巷的唐宋风韵与现代生活和谐相融。春节期间,非遗展演吸引年轻观众,老醋坊变身打卡热点——这些实践生动诠释:古城保护不是将历史封存,而是让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阆中古城。资料图

  法治护航:构建全域保护体系

  阆中古城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是《天文志》中的“阆苑仙境”,是杜甫笔下的“阆州城南天下稀”,被赞为“天人合一”的城市选址典范,1986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内,拥有93条井字型街巷、270多座明清古民居院落,被专家誉为“巴蜀古建筑实物宝库”。

  曾经,阆中古城因缺乏法律保障,在城市化浪潮中面临着历史建筑被拆毁、风貌遭破坏等危机。2004年,四川省首部古城保护条例《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出台,明确划定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2019年,该条例修订后,将保护范围从1.78平方公里拓展至23.17平方公里,增设了环境协调区,并确定每年7月30日为“阆中古城保护日”。

  阆中古城配套编制《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阆中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10余项,建立非遗、古树等保护名录库,使得93条街巷、270座明清院落得以原真留存。阆中古城通过成立正县级管理机构、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以及发动全民参与等举措,形成了“责任明确、协同高效”的治理体系,成功实现了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观念转变。

  看到自家小院众多打卡游客,院主段君常感叹“过去想拆没拆成,现在庆幸没拆到,有了法律的保护,才留住了古城的‘老样子’‘老记忆’”。

阆中古城。资料图

  烟火留人:激活古城生命力

  “留人、拴心”是古城保护的深层次命题。阆中累计投入30亿元实施“微改造”工程,对破损路面进行修复、更新水电气网,拆除了30余万平方米不协调建筑,新建了停车场、休憩点等设施,同时依托智慧消防、热成像监控技术构建起安全防护网。

  阆中古城坚持“三个不迁”原则:不迁学校,以此保留每日2万学子穿行街巷的青春活力;不迁居民,守护4万原居民的市井烟火气息;不迁市场作坊,规范300余家传统工坊,让酿醋、蒸馍等民俗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居民将老宅改造成为特色民宿、非遗工坊,实现了“老屋新生”,使得上万人凭借旅游产业获得生计,形成了“因古城而起、因古城而兴”的良好发展局面。

  在张飞庙前扮演张飞10余年的古城居民王克军,业余时间一直以传播张飞在阆中保境安民的故事为己任,他常说“虽然只是一个爱好,但随着阆中旅游越来越火,我的收入也增加了”。如今,阆中古城中吃上“旅游饭”的居民已有上万人,形成了“因古城而起、因古城而兴”的局面。

阆中古城。资料图

  文脉传承:创新表达焕发活力

  阆中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既有典范的山水城市格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有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一大批历史名人;既是古代巴蜀要冲和军事重镇,又有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科举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

  阆中古城深入挖掘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等文化基因,组建专家智库来破解“千城一面”的难题。曾经的废弃厂房本源堂,如今已成功蜕变为文化地标,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万人次;央视纪录片《文脉春秋》等解码古城历史,汉服纪、龙舟赛等四季特色活动更是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

  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后,阆中迎来高光时刻,积极开发年俗、年货等春节文化街区,常态举办“竹马牛灯”“打春牛”“赶年兽”“游百病”等春节民俗展演活动,打响“春节原乡”的文化品牌。

  此外,依托阆中丝毯和保宁醋等非遗工坊、阆中师范等本地院校以及各类景区景点,不断创新传承方式,500余名传承人复原了“秀才赶考”“张飞巡城”等古老民俗活动,门神画、丝毯织造等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互融合、碰撞,让文化真正“活”在了街巷的烟火气息之中。正如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局长张玉杰所言:“历史是生活,生活即历史,古城正书写‘天人合一’的新篇章。”

活动现场的阆中古城展示台。

  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的圆桌环节,专家学者也对阆中古城的活态传承展开了讨论。据悉,阆中古城的保护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其“整体性活态保护”模式为全球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中国方案。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