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在行动

【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在行动】走进中国传统村落·禹王宫社区:子来桥的“美丽传说”

2025-08-19 09:50:00 来源:i内江

分享到手机

  在资中县罗泉古镇禹王宫社区,有一座五孔石桥静静横跨在珠溪河上,它就是“子来桥”。桥头两侧,栩栩如生的石刻龙头威严挺立。谁能想到,如今这般傲然的龙头,竟曾在桥下的珠溪河底沉睡了51年之久。

连接珠溪河两头的子来桥。

  2025年3月25日上午11时,春日暖阳洒在禹王宫社区,给街巷染上一层温暖的色彩。子来桥如往昔一样,迎接着往来的行人。桥面上的石板,被岁月打磨得斑驳陆离,在阳光的映照下,每一道刻痕都仿佛在诉说悠悠往事。桥头两侧泛青的石刻龙头,凝视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似乎也在回应着行人的探寻。桥身下,有五个大小各异的桥洞,其中一个可供行人通行,人们沿着河边的亲水栈道漫步,沉浸在春日的悠闲之中。

子来桥。

  据资料记载,子来桥的前身,是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始建的简易“踏水桥”。随着罗泉镇盐业兴起,交通日益繁忙,这座踏水桥难以满足需求。清嘉庆甲子年(1804年),管理罗泉分州盐政的张中和,召集盐商、灶工,筹措白银三千余两,征调劳工五千余人,耗时半年,将其改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五孔石桥。桥长约二十五米,高约八米,宽六米有余。同时,在桥头精心雕刻了龙、马、狮、貔貅等瑞兽,其造型精美、形态奇特,为石桥增添了几分庄重与神秘。

子来桥旧貌。

  “子来桥建成时,张中和邀请赵知州前来‘踩桥’,也就是剪彩。当时,赵知州的妻子即将临盆。就在接到请柬的当晚,赵知州梦到妻子生下一个胖儿子。第二天,赵知州前来罗泉踩桥,便为这座石桥取名‘子来桥’。”罗泉镇文化综合和古镇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吕小龙介绍道。

  子来桥建成后,迅速成为罗泉古镇的一处胜景。桥两边店铺林立,夜晚营业时,盏盏油灯倒映在珠溪河上,宛如繁星坠落河中,形成了如梦似幻的独特景致,“子桥夜灯”由此成为罗泉古镇八景之一。

人们在桥上行走。

  此后,子来桥承载着往来盐商的马嘶骡鸣声,伴随着“子桥夜灯”的传说,在岁月中默默见证着古镇的变迁。由于年久失修,子来桥风化严重,随时有坍塌的危险。1985年,罗泉镇人民政府拆除旧桥,重建为拱桥。重建过程中,工作人员将1934年涨大水时掉入河中的龙头、狮子、独角兽打捞上岸,安置在桥的两头。2010年12月,资中县人民政府将子来桥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的吉祥物。

桥头的龙头

  如今,曾沉寂于珠溪河底51年的龙头,依旧镇守在子来桥两侧。尽管盐商的马嘶骡鸣声早已远去,可那段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过往,连同“子桥夜灯”的胜景,都深深铭刻在古镇的记忆深处。(内江融媒记者 李骁 钟欣航)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