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在行动

【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在行动】内江市威远县团鱼凼渡槽:水在桥上走 人在桥中行

2025-09-16 09:23:00 来源:内江融媒

分享到手机

  秋日的阳光洒在团鱼凼水库水面,波光粼粼间,一座气势恢宏的石砌渡槽横跨水库之上,宛如一条巨龙卧波。日前,记者来到威远县严陵镇龙泉村,探访一座有着半个世纪历史的水利工程——团鱼凼渡槽,触摸那个激情燃烧的水利建设年代,感受它至今仍在延续的“水润民生”使命。

俯瞰团鱼凼渡槽。

  沿着水库岸边的小路缓步走近,渡槽的雄伟身姿愈发清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拱坝中央凸雕的“团鱼凼”三个大字。据了解,团鱼凼渡槽于1974年完工,全长214米,以当地特有的黄砂石为原料,不同于常见的单层渡槽,团鱼凼渡槽的设计采用三层架构:底层为横跨水库的单拱坝,中层是连接两岸的人行桥,顶层则为输水渠道,远眺渡槽,石拱券支柱如巨人般托举着水流通道,形成“水在桥上走,人在桥中行”的独特景观。

风景秀丽。

  在渡槽一侧的护坡上,一块镌刻着岁月痕迹的“渡槽修建记事碑”静静矗立。石碑上详细记载了渡槽修建的过程、作用及重要意义,两侧“创大寨改造山河,展宏图兴修水利”的对联更是醒目,瞬间将人拉回那个全民兴修水利的年代。据资料记载,上世纪70年代,为响应国家大力兴修水利的号召,威远县掀起了水利建设热潮,先后修建起大批中小型水库、石渠道,总计渠道长度达1468公里,其中主干支渠525公里,团鱼凼渡槽所在的友谊渡槽群,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和杰出代表。

人行拱门

  历经五十余年风雨洗礼,团鱼凼渡槽依旧“身板硬朗”。作为团结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仍承担着灌溉威远、自贡贡井等地14万亩生产用地的重任。值得一提的是,这座与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实用价值的渡槽,在2019年,与友谊渡槽、桥里渡槽(三座渡槽统称为威远县友谊渡槽群)一起,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雄伟身姿

  团鱼凼渡槽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体现了老一辈建设者的奋斗精神,也为研究上世纪70年代水利建设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夕阳西下,渡槽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水面上的波光与渡槽的石纹交相辉映。这座跨越半个世纪的“功勋渡槽”,不仅见证了威远水利建设的变迁,更在新时代续写着“水润万物”的温情故事。(内江融媒记者 付垚霖 李骁)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