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之窗

青檀无语

2025-04-25 10:52: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作者:刘飞

  凌晨三点的台灯下,我的钢笔尖在稿纸上洇开一朵墨花。窗外的老槐树正簌簌落着花,像极了四十年前县报编辑部飘落的铅字校样。那时我总把格律诗誊在泛黄的信笺上,骑着永久牌自行车穿过晨雾去邮局,车铃铛撞碎露珠的声音,惊醒了梧桐树上酣睡的斑鸠。

  作协朱漆大门上的铜环已经锈蚀,门缝里飘出的对话总带着烟丝与龙井的苦涩:“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年轻人还是先研究研究……”这句话像枚生锈的图钉,把我投稿的牛皮纸信封牢牢钉在退稿墙上。可他们看不见,我在机关大院冬青丛后偷偷写下的十四行诗,那些分行的文字在会议记录本上悄然生长,如同砖缝里倔强的狗尾草。

  直到某日整理档案,在泛黄的《群众文艺》合订本里,发现1978年的铅字间夹着首未署名的《春耕谣》。主编老周推了推老花镜:“这是你的手笔吧?当年县纪委的蜡版,都是你和你的同事们连夜刻的。”油印机的滚筒忽然在记忆里转动起来,那些带着体温的钢板字,那些浸润着墨香的宣传单,原来早在我血脉里种下了文字的基因。

  我开始在黎明前的寂静里临帖。端砚里磨着李白的月光,歙墨中沉淀着杜甫的秋霜,镇纸压不平东坡的江涛。某个霜晨,我忽然看清笔锋里游动的不是规矩方圆,而是祖辈刻刀下的风骨——他曾在饥荒年月用榆树皮熬胶修补《楚辞》,在牛棚煤油灯下默写《文心雕龙》。

  新时代的晨光漫过文化广场的电子屏时,我的散文《砖缝里的春天》意外绽放在省刊扉页。编辑说,那些关于旧城改造的文字里,藏着唐诗的平仄与宋词的婉约。原来格律从未死去,它化作平阳路拆迁区老墙上的爬山虎,化作护城河改造时挖出的唐代莲花纹砖,化作我笔下新诗里暗涌的古典韵律。

  如今我带着儿孙们寻访古戏台,教他们在智能手机上记录飞檐滴水的节奏。那个总写玄幻小说的少年惊喜地发现,斗拱间的燕尾榫藏着比魔法更精妙的平仄对仗。我们坐在明代石桥上朗读自己的作品,无人机掠过水面,将分行文字投影在千年古城墙上。

  暮色中的青檀树在护城河边摇曳,它裂石而生的根系让我想起莫言的高粱地,想起鲁迅的枣树。树皮上深深浅浅的沟壑,多像我们这代人额头上的皱纹——那里面镌刻着格律与自由的辩证法,沉淀着传统与创新的和鸣。树冠上新生的嫩叶正在触摸北斗,而深埋地下的老根,依然紧紧拥抱着汉砖上的云雷纹,他将一颗沉闷抑郁的心,化作一团烈火,谱写历史新的篇章。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