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放牛娃的人生密码
2025-06-05 10:04: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一)山形水脉
红花山的褶皱里,藏着我的燕窝城。
那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凹地,像一只粗糙的手掌,掌心托着十几户人家。三条落山槽从山脊蜿蜒而下,像是大地的掌纹,雨水冲刷出的沟壑里,偶尔能捡到几枚光滑的鹅卵石,不知是哪一年的洪水留下的信物。
我家住在原杨柳公社四大队第二生产队,土墙黑瓦,门前一口老堰塘。丰水时,塘水能映出整片天空,干旱时,塘底龟裂的泥块像一张干渴的嘴。村子前面有条小河,河岸的青石板路被几代人的草鞋磨得发亮,一直延伸到普安场。那时候没有公路,赶场要走二十多里山路,爬坡下坎,汗水和喘息都落在石板上,又被风干成记忆里的盐渍。
我七岁在水口小学念书,每天来回五六里路,石板路平整,虽然磨破了无数双布鞋,却也磨砺了我的意志。后来,我考入了更远的羊马小学,书包里装着窝窝头和熟红苕,中午就着山泉水咽下。那时候的日子,像一条瘦长的山路,弯弯曲曲,却总能引领着我走回那个温暖的家。
(二)牧童笔记
我所在的生产队,是一个典型的穷山沟。山高坡陡,土多田少。在那个机械化尚未普及的年代,耕牛成了生产队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1963年的秋天,生产队将一头青色的大水牯牛交给我家饲养,记六分工分。这对于年仅十一岁的我来说,既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此,我的生活里多了一个沉默而忠实的伙伴——那头青色的大水牯牛。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我便牵着牛儿上山。牛铃铛在雾气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的声响,如同天籁之音。牛儿低头吃草时,我就坐在岩石上,手捧书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偶尔用粉笔在石板上写字,写下心中的所思所感,那是我与世界对话的最佳方式。困倦时,我便掏出竹笛,吹奏一曲《小放牛》,笛声在山谷间回荡,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山雀。牛儿似乎也被这悠扬的笛声所感染,偶尔抬头,黑亮的眼睛望向我,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仿佛听懂了我的心事。
农忙时,我天不亮就上山割草,中午还要给牛送“歇气草”。傍晚收工,牛在田里累了一天,我便牵它到堰塘里洗澡,用牛篦给它梳毛。它的皮毛沾了水,在夕阳下泛着铜色的光,像一尊活着的青铜雕像。它很乖,任我摆布,有时还会用湿漉漉的鼻子蹭我的脸,像是在道谢。
人和牲畜之间,有一种无言的默契。
牛儿会用舌头卷走我衣兜里的野山楂,温热的鼻息喷在我的手背上;我替它赶走吸血的山蚂蟥,守护着它的健康与安全。赶场归来的父亲常说,“牛通人性,晓得亲近人,也晓得回家的路。”
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年过去。我家因精心照料耕牛而年年被评为养牛模范。年终时,大队在水口小学召开社员大会,书记亲自颁发奖状,主任为我戴上大红花,还奖励了毛巾、草帽等物品。那一刻,我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是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三)断崖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
1968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我的平静的生活。大力山的岩坎,“吞”了我的牛。
那天下午,牛在平地上悠闲地吃草,我在一旁专心致志地看书。突然一声闷响打破了宁静,我抬头一望,牛已经不见了踪影。我惊惶失措地跑下山去,只见岩坎下的人们正惊呼着:“牛摔下岩崖去了!”
我跌跌撞撞跑下山去,牛躺在岩下的平地上,一动不动。我扑过去抱住它的头,眼泪砸在它渐渐冰冷的眼皮上。它再也不会用鼻子蹭我了,再也不会在我吹笛子时抬头望我了,泪水如断线的珠子般洒落在牛儿渐渐冰冷的眼皮上。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撕裂了一般。
生产队的人们闻讯赶来,有人叹气,有人安慰我,大哥是个急性子却暴跳如雷,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我哭得喘不过气,队长和会计叔叔不但没有责怪我,反而安慰我,拍了拍我的肩说:“不怪你,是一场意外。”
后来,队里分了牛肉,我家得了二斤。肉炖在锅里,香气飘满屋子,我却一口也吃不下。还不住的呕吐。看到那些血淋淋的牛肉,双手颤抖,泪水长流。父母见状,赶忙过来安慰我,但我心中始终充满了对活蹦乱跳的青牛的怀念与不舍。那晚,我梦见牛站在堰塘里滚水洗澡,回头凄哀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慢慢走进雾里。渐行渐远,耳边响起哞哞凄切的吼叫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四)新生
过了些日子,队里又买了一头青色水牯牛,还是交给我家养。
新牛比原来那头牛更壮,脾气却倔,刚开始不肯让我靠近。我每天耐心喂它,给它梳毛,慢慢地,它也开始信任我。有一次,我在山坡上吹笛子,它竟然停下吃草,抬头静静听着,就像从前那头牛一样。
我忽然明白,生命是一场轮回,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于是,我更加珍惜与新牛相处的时光,每时每刻更加用心照料着它,希望它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以壮实的体力,翻耕生产队的百余亩地。
(五)出山
1975年,我被抽调进县委农村工作队,离开了这个充满泪水与欢乐的燕窝城。
临走那天,我牵着牛走了很久的山路,最后在落山槽的岩壁前停下。岩壁上还留着当年我用粉笔写的字,虽然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但那份记忆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牛儿低头吃草,偶尔甩甩尾巴,像是并不在意离别。
我摸了摸它的头,它抬头看我,黑眼睛里映着整个红花山的影子。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眺望着远方的山川与田野。无论走到哪里,我的心都会永远牵挂着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耳边也不时回荡着青牛舐犊情深的哞哞叫声……
后来,我走过很多地方,见过高楼和霓虹,但梦里总会出现那条青石板路,和一头慢悠悠吃草的老牛。
原来,人这一生,走得再远,也走不出童年的那片山。
(六)追梦
回想往事,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两头青牛与我这个儿时的放牛娃,结下了不解之缘,陪伴我走过童年、少年的美好时光。
在当放牛娃期间,我利用空余时间,聚精会神地通读了《毛选》一至五卷和《毛泽东诗词》,阅读了中国近代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鲁迅的《阿Q正传》《呐喊》等大量著作。使我从中吸取了丰富的政治营养和文学素养,从小播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经历了当放牛娃的艰苦岁月,使我真正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魅力,不是在于索取,而是在于对人类的奉献。这是当代青年学愚公、学雷锋精神的灵魂和精髓。“为人民服务”是人生的宗旨和理念,无私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愉快!这些精神食粮,为我后来步入社会,跨进工作单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热爱红花山下落山槽燕窝城这片热土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回首往事,无怨无悔,思绪万千;展望未来,信心百倍,豪情满怀。现在我已白发斑斑,步入了晚年。人虽老了,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理念与信仰始终没有变。我要发挥余热,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我要用辛劳的汗水,辛勤耕耘,积极写作,用满腔热血,化作一盆春雨,去浇灌刚出土的那棵鲜活细嫩的幼苗,圆我文学梦,谱写一曲激情澎湃而坦荡自然的文学艺术之歌,这就是一个放牛娃儿的人生密码。(刘飞)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