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之窗

父恩如山

2025-06-24 10:16: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在那偏远的达州田城开江县普安镇水口庙村红花山深处,蜷伏着燕窝城。群山如沉默的巨人,环抱中仅容一道槽沟蜿蜒穿行,山色青翠,水流澄澈,风景如画。然而,贫瘠土地如命运刻下的深深皱纹,村民的日子便在这艰困中挣扎着生长。每逢农历初三、初六、初九的赶集日,乡亲们便如蚁群般,翻越重重山岭,徒步往返四十多里,只为赶赴普安场。那时节,交通闭塞,赶场全凭肩挑背驮,每一步都踏着山石磨砺的艰辛,岁月于这重负之下,蜿蜒曲折,沉重而漫长。

  父亲离开我已三十余载,忆起他,心口便像被无形的手攥住,隐隐作痛。他不过是一位朴实无华、憨厚老实的农民,一生在泥土里匍匐耕耘,未曾尝过生活甘甜,便悄然撒手尘寰。每每念及,酸楚便如泉涌,久久难平。

  时光深处,父亲的身影如烙印般清晰。

  一九六三年夏,我尚不满十岁。那时,我与邻家十几个孩童正在李家园的大核桃树下追逐嬉戏。邻家的方成,玩石子时不慎扎入我的右眼。恐惧攫住了我,生怕大人责骂,我便紧紧闭住了嘴。数日后,在邻居周婶家的阶基旁玩耍,母亲与周婶才发觉我右眼肿如熟透的桃子。在母亲再三追问下,我怯怯地道出实情。父母皆是本分农民,既不懂法,也未去理论。父亲闻讯,非但无一句斥责,反而心疼地抚慰我,旋即带我去县医院求治。医生开了些内服外敷的消炎药。然而数日过去,眼疾如故。后来听说明月水库有位老中医擅治眼病,父亲便决然带我前往。水路漫长,下船后仍需爬行五六里山路。三次往返,老中医终于长叹:“若再迟些,孩子的眼睛怕就难保了。”他精心开下中药煎熬内服,又配了外敷的药粉。经三月悉心治疗,肿胀才渐消,云翳亦慢慢散开。但右眼裸视力终究不如以前,这遗憾竟伴了我一生。若非父亲果断跋涉,我的世界恐怕早已沉入无边的黑暗。

  幼时,父亲在生产队劳作,常将我与妹妹放入箩筐,一肩挑起上山,唯恐留在家中不安全。1959-1961三年严重困难时期,灾害如猛兽肆虐,生活困顿不堪。食堂的稀粥薄得照见人影,肚子永远填不满。大哥、二哥在学校寄宿,家里只有父母和我及妹妹在家。一家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我和妹妹从小就很孝敬父母。早晚喝稀粥,每到中午,食堂里分给我和妹妹每人二两碗儿饭,我分一小半给父母,妹妹要分多半给父母,自己吃一小半充饥。而父母他们,又为了让我和妹妹多吃一口,自己回家偷偷吞咽粗粝的糠粑粑。谁知这次冒险,竟险些夺去他们的性命。幸得邻居及时发现,用滑杆将气息奄奄的父亲抬到杨柳公社卫生院抢救。住院多日后,父亲方从死神手中挣脱。当母亲领我和妹妹去看望他,父亲瘦得皮包骨头,只剩骨架支离,我与妹妹登时号啕大哭。父母强撑病体,柔声安慰:“莫哭,莫哭,过几日就好了。”那枯槁的身形,至今思之,心头犹似利刃剜割。

  为了供我们读书,父亲想方设法多挣工分,多分口粮。自一九六三年夏始,他连续几年为生产队饲养一头青色水牯牛,竟年年获评养牛模范。轮到我当放牛娃,农忙时天不亮便需上山割草。父亲则利用出工前后的空隙,也背着背篓上山。好几次我割满一背篓青草,却无力背负。父亲望见,便趁歇息匆匆赶来接我。那沉甸甸的青草压上他肩头,竹篾深深勒进肩胛,我仿佛听见他骨节不堪重负的呻吟——那一刻,我的心如被揉碎,痛得无法呼吸。

  我和妹妹生病时,父亲常披星戴月,去几十里外请李老中医。一次我患麻疹,高烧不退,命悬一线。父亲深夜顶着刺骨严寒,跋涉几十里请医。母亲在家焦急地守着药罐煎熬。当父亲终于引着老中医踏进家门,老人立即施救:银针急刺,艾灸温热,撬开我的牙关灌下安宫牛黄丸……一番折腾,我才悠悠醒转。李老中医眼中含泪:“再晚一步,娃儿就没了。”母亲一把将我搂入怀中,滚烫的泪珠砸落在我烧灼的脸上,洇开一片辛酸……

  父母在我们懵懂之时,便常以朴素言语浇灌心田:从小就要听党的话,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要坦坦荡荡,光明磊落;要顶天立地,善气迎人;要多行善举,自有福报。这些话语,如种子悄然植入幼小的心壤,成为我们日后步入社会、立足人间的根脉脊梁。

  如今我已鬓发染霜。父母深恩如山似海,终生刻骨难忘。我要将父辈风骨传扬下去,让这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血脉永续流淌。

  父亲曾踏过无数崎岖山路,肩扛起岁月的重量;那山道蜿蜒,亦如他曲折而坚韧的一生。他无声的脊梁,撑起了我整个童年的天空,也在我灵魂深处立下了一座不倒的山峦。

  时光流转,我亦步入暮年。父亲箩筐里的暖意,割草归途的喘息,寒夜寻医的剪影……这些沉甸甸的瞬间,早已在我血脉中化为不灭的薪火。我愿成为那道沟通的桥,将父辈在贫瘠中淬炼出的光亮——那磐石般的坚韧、土地般的沉默、山泉般的纯粹,接引至儿孙们的生命河床。

  当我的孙儿有一天好奇地抚摸旧日箩筐上磨光的竹篾,或者在山道上辨认出当年牛蹄踏过的痕迹,他们稚嫩的手心所承接的,便不只是祖辈的故事,更是大地深处沉默而永恒的馈赠:这馈赠无言,却足以支撑起一代又一代,在各自的崇山峻岭间,走出一条属于人的尊严而温暖的路。(刘飞)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