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之窗

她像一只飞回的白鹤

2025-07-01 10:23: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据说,在四川南江县甘溪村,以前居住的全是熊姓人家,熊家人种下一颗枞(谐音熊)树,树长得很快,枝叶茂盛,全村远远都能看到。当人们心有所盼,就对着枞树默念,村民的愿望就能实现,时间久了,枞树在人们心中已经有了灵性。枞树上有一只白鹤,白鹤在上面筑巢安家,每天早上5点准时鸣叫,村民就会在白鹤鸣叫声中早起劳作。但不知何时,那只白鹤飞走了,飞到远方寻找梦想。村民心中一直期待着,期待白鹤终有飞回的一天。

  有这样一位甘溪本地农家妇女赵岐华,她阅尽艰辛、走南闯北、积累经验与财富,如今,她立足本地,带领邻居、家人一道创业,每天在村里演绎着一曲曲共同劳作、互帮互爱的和谐故事,村民感觉到赵岐华的回归,就像那只离巢的白鹤飞了回来,又在甘溪筑巢安家,天天带着邻居、家人按时早起、辛勤劳作。

  辛酸,只是生活强者的“润滑剂”

  我们在甘溪村药材种植地里见到51岁的赵岐华,那被太阳晒黑的脸上架着一幅大眼镜,见到我们,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开始我还有点讨厌她的喋喋不休,了解她后才知道,她内心有那么多的理想、那么多的计划,还有那么多的压力需要倾诉,我们竟然很乐意听她叽叽喳喳的话语。

  姊妹多、父母多病,15岁的赵岐华就走上了打工挣钱之路。

  她眼含泪水但像讲别人的故事:

  “我与3个男人一班,从煤矿井出来的滑车里一铲子一铲子向汽车上转运,工钱是3元/方。在那火辣辣的酷热中,几个男人坚持不了去树荫下乘凉,我一个人坚持着,他们再来的时候,他们只能从我的身型中确认那全身被煤灰裹满的人是我,傍晚结算的时候都惊呆了,我骄傲地看着我每天的劳力钱,103元/天!天呢,你可知道那时一个临工钱才15元,我相当于干了7个人的活!”

  “还记得才开始支木的日子里,我每天早上一大早起来给一群男人做好早饭,饭后把他们全部赶到工地上,那一大群男人看不懂图纸,我一个3年级毕业的硬是学会了看图纸,我按照图纸的标记,将他们一个个安排在点位上开始一天的劳动。更忘不了包工头没给工人结工资,包工头不见人影,连生活费都不给的情况下,几个身无分文的老乡走投无路,我给他们打气,不要怕,有我在,饿不死你们!”赵岐华身上还有些钱,但她没有只顾自己而丢下乡亲们,她带着他们到山西、到河南,回四川,用仅剩的一点钱和打临时工挣来的钱将乡亲们带回老家。

  赵岐华坚毅地说:“人必须靠自己去努力,去打拼,活出尊严与自信。”

  创业,是前半生的小结和价值的升华

  在煤矿挣钱的时候,赵岐华一趟又一趟背着80多斤的木棒下到矿井深处做撑杆,她背着沉重的木棒,迈着沉重的脚步,满脸汗水的她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她不惧劳累,反而在劳累中思考,她从背上沉重的木棒中发现了木材的商机。她建起了木材加工厂,认真钻研市场,诚信经营,这很快为她积累了财富。

  家乡,这个留给她太多记忆的地方,让她有了强烈的“回归乡村”的念头。2023年,她看到村里的大部分土地闲置撂荒,她非常心痛,这也是很多村民心中的痛。赵岐华毅然以每亩24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300多亩,栽种时令蔬菜、水果、药材。同时,她拿出一部分平整翻耕好的土地,分割成块,为城市家庭提供“周末农夫”体验。站在甘溪的山坡上,赵岐华指着一片片栽着蔬菜、水果、药材的土地,骄傲地说,“目之所及都是我承包的土地!”

  在流转的土地中种植成片的高粱、玉米、黄豆,看着丰收的粮食和遍地的秸秆,她就琢磨怎么充分利用这些土地上收获的作物。2024年6月,赵岐华投资200多万元,修路、建场、购买种牛,建起了自己的养牛场。目前她的生态牛场圈存牛81头,平均每头牛重达700多斤。看着那汩汩流淌的没有任何污染的甘溪山泉水,看着那没有打农药的高粱、玉米,于是她建了酒厂。如今,酒厂飘出了浓浓的酒香,每个星期酿酒5天,年产量达2万多斤。

  现在,赵岐华在小区一站,吼一声:甘溪菜、甘溪水果,人们蜂拥而上,所有东西一抢而光,她准备为此租一个门市,同时解决村上的金银花、水果等产品销路问题。

  她还开设了农家乐,让客人们把自己手磨黄豆、亲手用酸水点出的豆腐端上桌子。她还打造了一座农耕文化展示厅,陈列着传统农具,锈迹斑驳的犁耙、手工编织的簸箕、斑驳厚重的石磨,她特意保留了农具上的泥土痕迹,“这些不是脏,是土地的感情!”

  她对农耕文化展示这样理解:“让年轻一代对农耕文化有新的了解和感悟,让他们记住我们的根。”

  挚爱,是美好宁静生活的港湾

  赵歧华用工量很大,她的工人全是甘溪村的留守村民。在这个打工流行的年代,留守村民基本都是因为家庭有特殊情况而不能外出打工的人们。赵岐华平均每天有十来个固定用工,季节性用工每天可达40多个,她每天给的工钱是80至100元。

  邻居李大娘的老伴走了,儿子脑梗,儿媳在城里打工照顾娃儿上学,非常需要钱,赵歧华明知道李大娘体力和眼力跟不上,但她每天都“亏着本”请她按时出工;邻居一个智障男孩,基本上靠人带着才能劳动,但她还是天天让他前来干活磨练他;邻居刘大爷行动不便,就安排他天天在周边给牛割草……

  赵岐华每天中午站在院子里高兴地看着陆续回来吃饭的邻居们,就像回到了当年父母站在院子里大声吆喝:“回来吃饭啰!”全家10多口人陆续回到这个温暖小屋的年代。

  在农家乐掌勺的五姐,每天都能带着残疾女儿一起来上班;更有那以前患有帕金森综合征的老公,因为与她共同创业,共同劳作,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多动的好帮手;更感谢苍天有眼,因受父亲影响的女儿,如今天天忙着送水、销售甘溪特产,不断为母亲策划营销方案,出落成漂亮、开朗的、美丽动人的大姑娘;还有六妹夫早逝,六妹又去世不久,当幺姨的她把读书的所有费用都按时打给读研究生的侄儿的那份责任与欣慰……

  赵岐华阐释到:创业不仅为她及邻居们带来有形的财富,更有无形的东西激励着家人、邻居走一条不同平常的人生道路!

  赵岐华为自己写了一首歌,名为《逐梦乡土》,“老家田地等着我,愿做山坡一枝花,逐梦乡土繁华”。回顾她走过的路,她的小学老师告诉她,李白的《行路难》中有一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有个歧字,与你名字中的岐读音相同,但诗词中的寓意却与你走过的路相同:人生有很多条路的选择,你选择了坚韧、拼搏、大爱!

  我们也坚定地相信:赵岐华的努力、奋进、拼搏,一定会让她的梦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赵艺凡)

编辑:张文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