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之窗

万物相契,赋魂川蜀生态印记——读凸凹散文集《不可方物》

2025-09-12 11:24: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黎二愣

  自认识凸凹以来,他给我印象就是一个头戴草帽、身披蓑衣、脚踏芒鞋的行者,在川蜀大地的山水和城乡之间,参学悟道。他通过知行合一,从见闻、感知到智慧的升华中‌,得以智圆行方,以散文集《不可方物》(百花文艺出版社2025年7月)的非虚构文学记写,完成了对川蜀地理、人文精神所领悟的坐标搭建,标注川蜀自然秩序、生物群落和谐、圆融的新高度。

  该书通过书写博物、风物、人文等方面的22篇散文,从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三个领域,描绘了作家心中的理想世界,揭示了万类和鸣、天地共融、群生和洽的宇宙法则。其中,“身为河流爱好者,水利研究人,再或者身为川人,尤其生命成因与呼吸被成都平原的风吹拂过的”凸凹先生,对川蜀人依赖水、治理水、活用水的水文化精神进行了重点关注和诗意描述。

  四川盆地,山高水长,大小河流1419条,是全国河流最多的省份之一,享受过水的润泽,也承受过水患之难。可以说,一部川蜀史,就是一部治水史。上古时期,蜀人鲧以堵治水而被治罪,他儿子大禹治水因势利导、改堵为疏而安天下,最后奠定了中国夏朝基业。在古蜀的五王中,柏灌、鱼凫都是治水、用水能手。开明王朝的鳖灵,也因治蜀水而成为古蜀最后一个王,号丛帝。此后,李冰父子兴修都江堰、汉文翁治蜀、汉治黄河专家王延世、蜀相诸葛亮、唐都督高士廉、宋苏轼等都是治理水利的大德之人。为此,凸凹在《章山谒李冰》《阳平山访冰不遇》《与李冰相遇》三篇文章中,用1.5万字对蜀地古今水利建设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了田野式考察的追踪、寻根、问祖,复显川蜀水文化的地方记忆,以“为乡土立传”的高度,构建了川蜀“巴山若此江河喜,蜀水安然岁月欢”的人文景观。书中,凸凹对水与山,水与水,水与人的平衡共处、互利共生进行了人文关怀的写作,体现了川蜀历史以来对自然、人文、社会生态全域视角文明的责任,揭示了四川生态文化、文明的当代价值。

  作者通过《逐水而居的桤木》《会飞的茶》《一脉清流》等文章的描述,对蜀水文化进行了多侧面的补充和延伸,阐释了水与物、水与人之间的默契、和谐关系。整部书,与水有关联的文字达四万多字,占该书45%的篇幅,充分体现了凸凹对川蜀生态精神内涵的认可和敬重。特别是三篇涉及都江堰的长文,忠实记写了都江堰无坝分流、自动排沙、自流灌溉的智慧与自然天物的高度契合,提纯并固化了川蜀人与自然大同、平衡、和谐的天人合性的自然哲学思想。

  《鼯之翔》一文中,作者对鼯鼠救助时那种生命形态的感染力,充满了悲悯与震颤:“这个物体的内部流动的血液,跟我们的一样,红色,有热度,浓于水,这是我从它腿部的一个豁口处看见的。我还看见了它的眼,比先进而精致的西方机器人有神,比年轻而美丽的东方女囚犯凄惶……我还看见它的眼中夹杂着无望和求救的元素,并透过栅栏,幽幽地向我射来。这是高级动物与低级动物撇开了本性中恶的部分之后剩下部分的交流?是血肉的感应,思想的灵犀,还是神的暗谕……”这段文字,是作者对动力生命体的共情,以人我的红色和热度,去触碰另一种生命体的痛苦,超越了物种生理和心理的界限,主动承担起向这些生命致歉的责任。书中对杀牛现场人与牛的追杀与反追杀,对狗主人吊死大黄狗和父亲拧断家兔脖子而亡的细致讲述,将自己幼小心灵中的恐惧感和失去另一种生命的悲伤感、疼痛感写得断肠、剜心。其中将狗主人比作“恶狗、野的疯的大尺度的狗”,是作者对人类忽视与其他生命共生、互命的负面形象的具象化,也是对人类在大自然中应该生物同链、生命同体的呼唤与呐喊。

  在《隧道里流出的面包与黄金》一文里,作者写现代火车如何艰难通到万源山区的过程,将自然简化为人类待用的资源储藏室,文章也体现了凸凹可合理利用生态的观念。文章的少年们捡拾洞渣,与物资匮乏年代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循环,让废铁、残煤、木材变废为宝,隐含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的主张与理念。《会飞的茶》《猕猴桃的中庸江湖》则从植物学角度,揭示了人类对自然规律适应、尊重、顺从之后,大自然也会无形地反哺、回馈于人类的规律,将人与自然的互动与感知,写得欢愉、澄澈、空灵,体现了作者的物我观、天道观。

  书中对人物的记述,立足于人与人之间平等、温情、接纳的确认。《我的老师崔世远》中,崔老师是北大高才生,岁数长“我”20多岁,在那个特殊年代,他去到万源县,但他精神充实,没有任何的消极颓废、愤世嫉俗‌,而是与学生同喜同乐,以写诗、朗诵诗的阳光心态,照耀、温暖每一个同学。崔老师这种不求外相,与世无争的旷达与超然,是放下、自在的淡然,也是对时事的洞明,对时代的宽容和与自己的和解。这部书中,无论是父母、兄弟,还是文朋诗友,他们与社会和自然的相处、交往,无不是宽容、豁达,每一次与作者的亲近、交集,无不如沐春风,心旷神怡。这都体现了凸凹本人的和合观、大同观。

  凸凹认为:“写散文需要作者诚实、坦荡,字字有来源,句句有依凭。”通过《不可方物》,我们看到了他数十年的翻山越岭,也理解了他为了解出生于沱江边的母亲,对沱江源头进行纵深式考察;为了解在重庆生活、工作过的父亲,他对重庆的山水、历史进行深层次的考证;为了解他祖籍地湖北省孝感市,他亲自去当地进行风土人情考察。这是他秉持巴金“要讲真话”的散文法则,也是他散文中所透显出的人格力量。如此说来,凸凹“万物相契,赋魂川蜀生态印记”的定位便有理论支撑,其叙事的真实性也令人信服。(2025年9月11日 沱江畔)

  评论作者简介:

  黎二愣,本名黎勇,又笔名黎冠辰,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评论者。

  图书作者简介:

  凸凹,本名魏平。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四川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会长,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出版散文集《首街》(二人)《锦江商脉》(二人)《纹道》《民族花灿》《花蕊中的古驿》,长篇小说《甑子场》《大三线》《汤汤水命》《安生》、中短篇小说集《花儿与手枪》,诗集《蚯蚓之舞》《水房子》,评论集《字篓里的词屑》诸书20余种。编剧有30集电视连续剧《滚滚血脉》(2009年播映)。

  获有杨升庵文学奖、刘伯温诗歌奖、冰心散文奖、李劼人锦水文学奖、四川文学奖、金芙蓉文学奖等奖项,以及中国2018“名人堂•年度十大诗人”、2019“名人堂•年度十大作家”等荣誉。现居成都东郊龙泉山下。

编辑:张文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