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展台

茶花英雄传

2023-08-17 10:09: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96年前的盛夏,南昌起义的枪声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诞生,中国终于有了人民自己的武装。

  茶花社区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常住8000多人,拥有退役和现役军人上百名。他们中间英雄辈出,有参加抗美援朝的“万岁军”战士,有参加剿匪战斗的老革命,有参加对越战争的老兵,还有参加核武器试验的解放军和至今仍在戍边雪域高原的95后。

  陈德云,1931年2月生,1951年7月入伍,1952年入朝参战。20岁的小伙子只因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怀揣“没有国,哪有家”的信念,和同村青年一起报名参军。他们胸带大红花坐上大卡车,一路颠簸到陕西宝鸡上火车到达黑龙江。他刚领到的武器只有三八大盖儿,训练半年后被选入侦察连换装了冲锋枪,随后入朝。他经历过很多残酷的战斗,70多年过去,老人早已不愿回首往事,只是记得每次行动都是昼伏夜出,吃的是高粱饭,还有面粉烙的饼,由于没有酵母可放,92岁高龄的老人回忆说:“硬得很!”1953年停战后,陈德云回国了。当年同村一起当兵的人,现在只有他还健在。

  张万成,1933年生,1956年入伍,在新都训练半年后进入崇州基地的教导团训练8个月,1960年退伍。他学习过中正式、三八式步枪和82迫击炮的使用。入伍之后,他一直在冕宁、盐源、盐边、会东、会理、米易、越西的高山深谷中从事剿匪战斗。一次,部队有一个排在一座寺庙被400名土匪包围。张万成所在的连队奉命增援,上级要求4个小时赶到,实际上路程所需时间平时要用一个白天。张万成作为率先按时赶到的12名战士之一,架上机枪对空警告射击并投掷手榴弹。枪声大作让匪徒们误以为解放军大部队赶到,顿时吓得抱头鼠窜。包围解除了。讲起战斗经历,已经90岁的张万成仍然中气十足、气宇轩昂,仿佛还是当年那个棒小伙。

  曾元胜,1964年10月生,1982年10月参军,1989年退伍。他作为炮兵部队的驾驶员在对越战区从事物资运输的任务,向老山主峰阵地运送食物和饮水。指战员住的猫耳洞非常潮湿,棉被能拧出水来,住帐篷很闷热像蒸桑拿一样。云南前线,蛇、鼠、蚊子横行无忌,居住环境苦不堪言。一次,曾元胜热得实在受不了跑到池塘泡澡,受到病菌感染引起严重腹泻,连续拉肚子十几天,差点丢掉小命。越军千方百计想切断解放军的补给,经常采用机枪和炮火向运输线射击。作为后勤部队,他们所冒的风险跟一线阵地没有差别。网络上有相关视频,后勤部队成立“军工队”。在老山前线有一段“百米生死线”暴露在越军直射火力之下,每次经过的战士都是在枪林弹雨中冲锋。他们坚守岗位保障了前线部队的吃喝和弹药供应,守住了祖国的领土。

  李昌明,1963年9月生,1981年10月入伍,1984年10月退伍,参加过核武器试验保障任务。告别绿意盎然的天府之国,他来到新疆的戈壁滩,满眼的黄沙,时不时遮天蔽日的沙尘暴,从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到夏天五十摄氏度的高温。冬天,下水道堵塞、厕所堵塞,污物冻成冰,作为副班长的李昌明用镐头甚至用手去疏通。他在三年中站岗放哨、武装警戒、烧火做饭、装卸物资,无论什么任务都圆满完成,从新兵到副班长、班长,最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吃苦耐劳的工作表现,创作小品、书写黑板报的才艺展示引得基地领导的垂青,主动当起他的入党介绍人。眼看在部队发展越来越好,为了照顾家中年老体虚的父母,他选择退伍,以家传糖画技艺挑起家庭重担。

  陈子豪,2015年入伍,现役军人。作为95后,他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继续父亲没能实现的梦想。“好男儿志在四方”是父亲一直给他的教育;“当兵光荣”是父亲灌输给他的信念。雪域高原空气稀薄,部队管理严格,生活简单枯燥都不能动摇陈子豪当兵的决心,他已经服役8年,多次获得嘉奖,还有军校深造的机会。在部队获得的成就感和荣誉,激励他精神振奋、浑身是劲,打算在部队干一辈子。每年,陈子豪只能回家一次。当万家团圆的时候,他和千百万军人一样戍守边关,驾车在高原的公路上为哨所运送物资。部队的生活比较清苦,可是每个战士都清楚自己的使命,陈子豪也一样。他们顶风冒雪是为了自己的家人能温暖过冬,自己吃苦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不吃苦,也包括自己的父老乡亲。这样的觉悟是解放军的魂,从建军的那一刻就注入了军人的血液。

  茶花社区有很多这样的英雄模范,此文只是介绍其中的少数代表。他们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他们是普通人干着平凡的事业。

编辑:杨均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曝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