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热点

保持战略定力 坚定必胜信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代启示之三

2025-08-29 07:42:00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手机

  什么样的力量,能够穿越历史的风云,指引前行的路?

  什么样的信念,能够超越生死利害,只为那必须赢得的胜利?

  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5098个昼夜。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华儿女,以矢志不渝的历史定力和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勠力同心、浴血奋战,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必胜信心,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87年前,中华民族正值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同志经过深思熟虑,在延安的窑洞里写下《论持久战》。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科学预见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完整提出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论持久战》的发表,让国人在愤懑、彷徨中找到方向,在“亡国论”“速胜论”的喧嚣中,极大坚定了必胜的信念。

  这必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胜利——

  延安桥儿沟,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旧址。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

  2015年2月14日,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瞻仰党的七大会址。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极大地加速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置身当年的会场,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这必胜,来自坚如磐石的砥柱中流——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

  这必胜,根植于伟大的人民力量——这是“四万万同胞千万兵”的众志成城,这是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强大力量。

  在风雨挑战中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8月的太行山,草木葱茏。大山深处的阜平县,曾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首府。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从晋察冀根据地开始,敌后根据地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在近百万平方公里根据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牵制和打击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为抗战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

  保持战略定力,就是要以更加进取的精神应对困难挑战。

  保持战略定力,就是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筚路蓝缕、自力更生。今日之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已全然不同,却依然复杂严峻,走自己的路的脚步更加坚定。

  2025年初夏,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忆起“过去的洋火、洋皂、洋铁等靠买进来”,进而谈到“今天我们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总书记抚今追昔,感慨地说:“这条路是走对了!”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从“两弹一星”的突破到科技自立自强,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到统筹发展与安全,中国坚定不移走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之路。

  在接续奋斗中实现宏伟蓝图

  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需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砥砺奋进。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了延安,瞻仰革命圣地,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2024年7月18日,党和国家迎来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角响彻神州大地,300多项改革举措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广阔前景。

  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断向深水区挺进,闯关夺隘,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

  “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明前进方向。(新华社记者 安蓓 高敬 王雨萧)

编辑:朱芸芸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信息爆料稿件报送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蜀ICP备19005180号-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