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深一度|凡人微光,何以成炬?
2025-10-16 09:25: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道德如光,不在高处,而在人间。它生于平凡,长于坚守,发于勇毅,最终汇聚成照亮人心的炬火。
10月15日,新疆阿克苏,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如期举行。138张朴实的面孔,138个温暖的故事,在天山南麓,汇聚成最动人的风景。他们来自田野,来自市井,来自你我身边。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回应着一个时代的叩问:凡人微光,何以成炬?
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现场。漆世平 摄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群山里,九旬老支书李世友的家,是全村孩子最爱去的地方。
2006年,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的李世友,做了一个让家人不解的决定:在家里办一个农村儿童假日学堂。19年来,他投入20余万元退休金,让924名孩子在这里找到学习的乐趣。
来学堂的孩子从最初的12个娃娃,到如今的全乡154名儿童。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假日生活,李世友添置器材,修建球场,开设兴趣课,安装“亲情电话”,甚至学会了用微信,只为让留守的孩子们能与远方的父母“见上一面”。孩子们那一声声清脆的“李爷爷”,也成为这片乡土最动听的回响。
李世友用白发守护童颜,让暮年焕发青春。他的善举,也影响着身边的人。乡邻、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假日学堂,让知识的清泉润泽乡村的每一寸土地。
活动现场,美术志愿者为“中国好人”赠画。漆世平 摄
教育的温度在乡间流淌,文化的根脉也在广阔的天地间延伸。
安徽黟县西递古村,73岁的胡晓雯已守护西递古建筑群34年。每天清晨七点,她准时打开敬爱堂的大门,开始一天的巡查。哪处梁柱易惹蝙蝠,哪处木质需防白蚁,她都了然于心。
1991年,胡晓雯辞去外地工作,回到家乡,从父亲手中接过钥匙,也接下了“会一直守护西递老房子”的承诺。
胡晓雯的这份守护,不仅在于日复一日的看管,更在于创新传承。她将徽州故事融入古老的“古黟调”,唱给八方游客,更走进校园,在孩子们心中早早种下文化的种子。
一诺千金,在胡晓雯这里,守护的不仅是一栋古建筑,更是一方文明的根脉。
文化的传承需要时间淬炼,正如民歌的流传需要生命的浸润。
山西保德,82岁的杨仲清与保德民歌相伴了75年。从6岁第一次亮嗓,到如今耄耋之年仍歌声嘹亮,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保德民歌保护弘扬的活历史。为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古老曲调,他的足迹遍布保德的每一个乡镇。在林遮峪乡,为了记录老汉哼唱的原生态山曲,他干脆住下来,边讲边谈,互相唱和,最终挖掘整理出《哥愿意跟着共产党》《你是哥哥的心上爱》等濒临失传的原生曲调。
多年来,杨仲清搜集、整理、改编、创作的保德民歌达500余首。更难得的是,退休后,他成立保德民歌培训班,坚持每周三次免费授课,累计培训1万余人次。
“一生唱民歌,民歌是我魂;一生爱民歌,民歌是我命。”杨仲清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的是“走遍千山万水”的执着和“甘为人梯”的奉献。
文化的传承绵长而深沉,亲情的守护则细腻而坚韧。
四川江油青莲镇诗仙村,59岁的唐术华用28年、一万多个日夜,践行着“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妹妹饿着”的承诺。
1997年丈夫离世后,唐术华带着幼子回到娘家,扛起照顾先天重度残疾妹妹的重担。每天天不亮起床熬粥,每隔两小时为妹妹翻身,寒冬守炉烘被,酷暑执扇驱蚊……日复一日的艰辛,她把最平凡的日子过成了最不平凡的坚守。有人问她苦不苦,她笑答:“苦,但心里甜。看着妹妹对我眨眼睛,我就觉得值。”
唐术华的善良如蒲公英的种子,在乡邻间悄然播下孝老爱亲的美德。过去因赡养老人闹矛盾的夫妻,如今主动接父母同住;曾与长辈疏离的晚辈,悄然学着给老人梳头洗脚。村支书感慨:“唐大姐让咱村明白了,孝老爱亲不是唱高调,就是一顿饭、一杯水、一声问候。”
亲情绵长,润物无声;义举刹那,动人心魂。
湖北天门的寒夜里,“90后”党员王朵用六次跃入冰河的壮举,交出了属于年轻一代的人生答卷。
摄氏零度的河水中,王朵先后6次跳入水中,终将四名落水者全部救出。当他在寒风中冻得牙齿打颤、言语不清时,却坚持到确认最后一名女童获救才离开。
这瞬间的英勇并非偶然。十年无偿献血的积淀,基层服务的锤炼,“青年应急突击队”的日常训练,都在那一刻化作了挺身而出的本能。
从“30后”的李世友到“90后”的王朵,善行义举没有代沟,英雄气概一脉相承。他们证明,时代的脊梁由每个年龄段的人共同支撑,道德的星火在每一代人中接力传递。
这些来自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的身影,是无数中国好人的缩影。他们如同散落人间的星辰,用行动诠释着“中国好人”最丰富的内涵:那是助人为乐的温暖,是诚实守信的厚重,是敬业奉献的执着,是孝老爱亲的深沉,是见义勇为的凛然。
“凡人微光,何以成炬?”答案就在这一个个平凡却滚烫的故事里。当每一束微光都被看见、被珍视、被传递,便汇聚成了照亮时代的精神火炬。
我们期待,每一次对好人的礼赞,都能点燃更多人内心的善念。愿我们都能在看见光、相信光之后,勇敢地追随光,最终,自己也成为那一束光,散发光。
如此,凡人微光,必能汇成照耀时代、温润社会的熊熊火炬。(记者 漆世平)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