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全国文物工作者的目光再次投向四川。在泸州举行的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聚焦文物保护利用;在广元剑阁举行的蜀道与阿皮亚古道学术交流会,邀请中、意专家共商古道保护。10月30日至31日,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又将在成都举行,海内外80多位专家学者,将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再次展开智力激荡。
这是四川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生动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念兹在兹、亲自擘画。不负嘱托,四川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一幅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的壮丽画卷,正在巴蜀大地徐徐展开。
保护优先
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近年来,四川始终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体系化推进立法保护、政策保护、系统保护和试点保护,多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和价值研究,多层次推动传承普及和转化利用,强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
法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力保障。伴随《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的接连出台和修订,四川文化遗产保护构筑起多层次、全覆盖保护体系。2021年,《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施行;2025年3月,《成都市金沙遗址保护办法》出台。
伴随《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落地,阆中古城格局得以完整保留。古城胡家小院的居民们每逢游客好奇询问为何不搬走住楼房时,都底气十足地回应:“现在用火用气用电和城里人一样,还是住老地方安逸。”
有制度的保驾护航,有科学的保护理念,四川探索出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先考古、后出让”,是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文物保护利用的成都模式。该模式将考古勘探纳入土地出让前置审批流程,避免“未勘先建”对地下文物的破坏;成都出台国内首个文物考古“容积率”奖励政策,通过创新举措解决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矛盾,保护了蔡桥遗址、明蜀端王陵等重要考古发现,此举还作为重要机制创新向全国推广。
文化遗产保护,考古遗址是重要组成。四川坚持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并重,系统保护了遗址及周边环境。
“目前,三星堆、金沙、宝墩等多处遗址已编制完成文物保护规划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考古遗址保护管理和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依据。这些遗址的保护展示、环境提升、安全防护等工程,有效保护了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遗址整体环境明显改善。”四川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如何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四川积极探索。2023年,四川创新推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遴选,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试点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色区域试点等,入选点位获得财政支持。
漫步入选2023年“双试点”名单的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连片区域,可逛江口崖墓,品腐乳酿造技艺非遗美食。同时,江口沉银博物馆即将开放。
伴随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包括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内的区域,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坚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文脉赓续
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中华文化瑰宝不仅要保护好,还要传承好、传播好。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四川持续推进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擦亮中华文化巴蜀底色。
深化研究阐释,四川聚焦中华文化、立足巴蜀内核,先后建成12家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和“1+4”石窟寺保护研究体系,推动三星堆、蜀道、三苏等系统性研究,交出《蜀道方志集成》等亮眼成绩单;拓展传承传习,川剧汇演、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等活动以及蜀道新歌红色宣讲等“大思政课”,营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突出科技赋能,数字文物创新应用工程构建起全省文化大数据体系,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巴蜀大地的文化遗产不断“活”起来。
10月26日,三星堆数字项目再度上新。“天地回响——三星堆全景音画数字艺术剧场”在全国首创“交互式全景声LED穹顶”模式,构建起“视觉见古蜀之形,听觉感文明之魂”的沉浸式视听体验。
放眼四川,在安岳,新落成的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可在8K球幕影院穿越安岳山乡看石刻精品;在自贡恐龙博物馆,AR、VR等技术让恐龙“复活”;在眉山三苏祠,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打造一个立体、生动的三苏文化世界。
伴随“千年蜀刻 蔚为大观——四川石窟线上展”上线和亮相中国互联网大会精品展览,其数字孪生、三维建模、亿像素超高清图像等高新技术,让全球观众得以线上欣赏广元千佛崖、乐山大佛等的魅力……“活”起来的文化遗产更生动,也更可触可感。
近年来,四川不断推进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自贡彩灯,已从传统的节庆工艺品,发展为照亮全球的中华文化名片;蜀锦蜀绣,不断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和国潮服饰,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在今年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仅非遗IP授权金额就达3.5亿元。
文化遗产,为文旅融合勾勒出诗意和远方。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旅游线、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线、蜀道翠云廊生态文化旅游线等线路的打造,把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资源。
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门票和文创收入分别达3.3亿元和2亿元;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吸引观众达550.2万人次。2025年春节期间,自贡灯会接待游客达129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49亿元,带动周边住宿、餐饮消费超6亿元。
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让文化遗产不断成为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对内创新创造,对外扬帆出海,四川文化遗产成为传播中华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载体。
截至目前,除自贡彩灯已点亮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更是连续亮相卡塔尔、美国、希腊等国家和地区。2024年11月,“太阳之光:古蜀与印加文明互鉴展”在秘鲁举行,获得外交部高度评价。
文脉绵延不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将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文化力量。(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