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文明办  主办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文明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67177
“好教师”廖占富、张兴琼:夫妻小学34年爱心坚守 铺就山里娃的求学路
2015-05-02 08:35: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廖占富和张兴琼跟学生们在一起。

  个人简介:

    廖占富,男,45岁,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碧溪小学石庙子村小教师。张兴琼,女,53岁,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火天岗村小学教师。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他们分别在大巴山深处两所隔山相望的小学执教。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廖占富、张兴琼于2015年3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事迹概述:

  四川省通江县的东北部,一条泥碎石公路蜿蜒通向崇山峻岭间的火天岗村。在这个海拔近1500米、盛产茶叶的小山村,有一所闻名乡里的“夫妻小学”。三十载寒来暑往,廖占富和张兴琼这对乡村教师夫妇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用质朴的双手托起大巴山明天的希望。他们清贫乐教、爱生如子的故事如同这山间清茶,丝丝暖人心脾,缕缕历久弥香。

  详细事迹:

  每当在教室外远眺山岗思念妻子的时候,廖占富就会想起余光中《乡愁》里的名句: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3月,大巴山最美丽的季节。油菜花绚烂,山林披绿。一位妇女在羊肠小道上匆匆行走,她是通江县火天岗村小学惟一的代课老师张兴琼,从张兴琼家到学校,要翻过三四道山梁,走50分钟。从18岁当代课老师起,她已在这条路上走了35年。27年前,张兴琼的丈夫廖占富也来到这所小学当代课老师。5年前,廖占富公考成公办教师,被调往山那头的另一所乡村小学。从此两人各自承担起一所学校的全部教学任务。每当感到孤单的时候,他们会站在教室外的柳树下,远眺苍茫的大巴山。山的那一端,是他们彼此思念的亲人。

 

张兴琼在精心施教。

  1、为把两人“拴”村里 村民撮合他们结婚

  1980年,张兴琼高中毕业。在四川巴中市通江县火天岗村,她是唯一念过高中的女生。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认为她会走出这个贫困闭塞的山村,但时任村支书的父亲说了一句话:“咱村的小学实在没有老师愿意来了,你去吧。”为此她留了下来,“村里太穷,读书人太少了。我不去,可能就真的没人去了。”

  1988年,高考失利的廖占富为圆三尺讲台梦,怀揣着自己的理想跋涉了4个小时,他来到了海拔1000多米的火天岗小学,那儿山高路陡,沟深水急,住居分散,四间土木结构的教室十分简陋,操场野草丛生,坑洼不平,不通水不通电。艰苦的条件、繁重的教学任务……廖占凡却因为热爱并不觉辛苦。这时,在这所偏远的学校里,女青年张兴琼老师已经代了8年课。

  那时,火天岗村小有4名老师,已有8年教龄的张兴琼担任学校负责人。对于这位大姐姐,廖占富既敬重又钦佩,经常向她讨教。山里的条件太差,后来,其他两位老师相继离开了。

  一天晚上,张兴琼的父亲来到廖占富的住处。

  “现在,学校就剩你和我闺女了,要是你们走了,娃娃们去哪里念书呢……”

  “干脆你们结婚吧!”老人冷不丁一句话,让廖占富愣住了。他知道,老人这样做是为了“拴”住他俩。可是一想到年龄,他犹豫起来。

  “小廖呀,你如果不和张老师结婚,她就要去外面工作了。为了这些娃娃们,你就同意吧!”村民们轮番劝说廖占富。终于,他同意了。

  可张兴琼对这桩婚事也坚决不同意,她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但是,这次她依然没有拗过父亲。

  1992年,两人结婚。从此,火天岗村小成了远近闻名的“夫妻小学”。

  8岁的差距并未成为感情鸿沟。私下里,张兴琼依然称呼丈夫“小伙子”,廖占富也称妻子“琼姐”。上学放学的路上,两人还会偷偷牵牵手。

  2、传道授业清贫坚守 夫妻二人无怨无梅

  廖老师夫妻的生活像一座古老的钟,每天的弦都绷得紧紧的。早晨5点多就起床,和妻子一起料理完家务,7点钟两人带着本社的几个学生走四十分钟赶到学校,上午四节课,课间休息还得动手给学生蒸饭、烧菜。吃完午饭,就抓紧时间备课,改作业,改不完的就得背回家。实在累了就趴在教桌上睡几分钟,下午5点钟左右放学,再领着学生往回赶,到家后,就抓紧时间干一些简单的农活,直到天黑。吃过晚饭,还得准备第二天的课,就这样寒暑往来,周而复始,一干就是二十四年。

廖占富和孩子们合影。

  但是,那时的夫妻俩似乎不觉得辛苦。每天早上六点半左右,两人一起起床。张兴琼生火做早饭,廖占富喂猪和鸡鸭,再把老黄牛赶上山。7点过,两人一起出门,带上中午的米和菜,攀过几道山梁走向学校。中午,张兴琼负责给孩子们做午饭,廖占富就照看满院跑的学生,或者改改作业。放学时如果碰上下大雨,两口子会把近处的孩子留在教室,两人分别护送远处的孩子回家。一次雷雨过后,原来能行的山沟溪水暴涨,廖占富和对岸的孩子家长约定把孩子扔过沟去,结果孩子不敢放手,抱着他一同滚进深沟……

  在代课的岁月里,廖老师的工资从四十元,百来元,涨到五百多元,这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来说,确实还是很困难。一月的工资连一包化肥都买不到,无数同窗好友一次又一次的劝他外出务工。一位老校长也曾半带训斥地说:“你那个脑袋,就只晓得A、B、C,那点儿工资够哪一头嘛,你那么好的条件,何必非掉死在一棵树上呢?”听了老校长的话,廖占富只是轻轻地摇头,淡淡一笑了之。

张兴琼老师为幼小的孩子夹菜。

  如今好多伙伴挣了钱盖起了新楼房,廖占富呢?松涛依旧,廖占富心依旧。不知道是怎么的,就是怕离开孩子们,怕放长假。那是一种无言的空虚,是一种莫名的孤寂。夫妻俩过起了在母鸡叫声中掐算油盐酱醋的日子,有时累得放学同路回家竟默默无语。而火天岗村小学一天天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批批学生从这里走出大山实现了梦想。校长打趣他们夫妻俩:教学家庭双丰收。廖老师自嘲:劳逸结合,虽然很苦,但苦中有乐,无怨无梅。

  3、赤诚爱心铺就孩子求学路 培养出三十多位大学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火天岗村小的墙上贴着醒目标语。廖占富和张兴琼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句陶行知的教育名言。

廖占富和学生们玩游戏。

  现在,火天岗村小有21名学生,都是小学低年级段,三至六年级要到中心校去读。廖占富和张兴琼要负责语、数、外、音、体、美和安全健康教育等教学内容。“这些课程都要开的,别的学校学生学什么,我们一样不会少。”廖老师说。

  学生最多时有100多名,夫妻俩各负责三个年级。“一个教室坐了3个年级的学生,教一年级识字后要他们复习,马上又给二年级讲图画,在他们画画的时候,又给三年级讲数学。课间休息时要给学生蒸饭、烧菜。放学回家的时候,我们常常累得一路没话说。”

  在当地,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去外地打工,加上学校离家远,廖占富和张兴琼又当老师又当爸妈,在教学之余,还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给学生做午饭、洗衣服、剪头发、治疗伤口,还要在恶劣天气时送他们回家。因为廖占富的严慈相济和张兴琼的疼爱有加,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们为“廖爸爸”、“张妈妈”。

廖占富与妻子送学生回家。

  有奉献就会有牺牲。廖占富夫妇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两个孩子。教学任务繁重,还要送学生回家,两位老师只能将儿女留在教室,等一切忙碌结束,发现孩子们已经做完作业,趴在课桌上睡着了。“现在女儿已经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读大三了,儿子也上了高中。”廖老师提到一双懂事出息的儿女,感到非常欣慰。

  时光荏苒,50多岁的张兴琼脸上已布满了皱纹,廖占富也不再年轻,他们却将一个个孩子送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也用爱心改变着小山村的面貌。如今,火天岗已经走出了三十多名大学生,有17人考上公务员。廖占富和张兴琼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依旧忙碌在乡村教师教育的第一线,如同火天岗村小学门前的柳树,默默垂着叶的绿荫,诠释无怨无悔的教育情怀。

  4、夫妻二人隔山相望 各自撑起一所学校

  眼看着教的学生一个个相继成才,而廖占富却迟迟解决不了编制问题。但是,他却从不气馁,在领导的鼓励和同伴的督促声中,廖占富老师于2009年以高出录取分数20多分的成绩一举通过招考,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

  廖占富成为公办教师后,按规定,他可以优先选择学校,当时也有县城学校想调他。最终他去的不是县城,而是和火天岗村小隔山相望的庙子梁村小,“这里唯一的代课老师又走了,10多名学生没人教。”“这下火天岗村小就靠你一个人了,我不去,那边的学生就没学上了。”廖占富安慰张兴琼。 

廖占富老师教学生一边打节拍一边唱歌。

  庙子梁离家太远,廖占富每隔几天才回来一次,家务活几乎都落在张兴琼身上。但她最牵挂的还是山那边的丈夫,“小伙子犟得很,感冒了从不吃药,每次都是我给他打针。现在他一个人,要是病了哪个管呢?”。有一年冬天,山里突降大雪,廖占富把学生送走,回到家已是晚上11点,但妻子还没回来。他找来火把,又往火天岗小学走,走到半路见妻子正坐在雪地里,原来是送学生回家摔伤了脚。夫妻俩在雪地里抱头痛哭。

  很孤单的时候,他们也会给对方打电话。有一次张兴琼在电话里说,“你不在这儿,我一点也不习惯!”这几乎是他听过的最温柔的话。她不知道,他会常常站在教室外,远眺她的方向,“隔了这么远,我觉得还是能听得见她给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廖占富说。

  从当上代课老师的那天起,张兴琼已经教了35年书,廖占富也已经有27年工龄。眼看着离开村小的老师一个个在外面干得风生水起,两人为啥没有离开?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廖占富。廖占富说:“说句实在话,以前是根本没想过。后来有人问了,我想想,应该是放不下这群娃儿。”

  道德点评:

  大山有阻隔,思念就是那一堑沟壑,你在这头,我在那头。人生有价值,信念就是那一脉大山,你在坚守,我也在坚守。这对朴实的乡村教师,在艰苦的生活中,坚持了下来。正是这种平淡中的坚守,让他们拥有了感动人心的力量。他们甘于寂寞,甘于清贫,几十年杏坛生涯,始终执着地付出、真诚地投入,呕心沥血培养着祖国的花朵,他们用全部的爱改变了大山,收获了幸福。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