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2023-06-14 14:36:00 来源:大竹县文明办
抓认识强部署,提升创建“合力指数”
狠抓关键少数。坚持“一把手抓创建、创建抓一把手”,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2021年以来,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工作推进会等15次,专题部署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人、财、物等要素保障和重大事项科学研究、强力督办、狠抓落实。
压实工作责任。制定出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十二大攻坚行动》,对城区主干街道和背街小巷实行划片分段管理,建立“领导包片、部门包街、干部包户”责任机制;对照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逐一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推动形成各司其职、联动协作、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
严格督查考核。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印发考核办法,建立白黄红“三色”督办、集中督查和分类考核工作机制,构建“责任、考核、问责”精准到人的督查考评体系。
抓建设强基础,提升城市“宜居指数”
畅通城市交通路网。大力实施“缓堵保畅”工程,加快城市道路项目建设,竹凤大道、新华路西段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南出口至绕城路连接线、育新路、文新南路、党校支路加快建设,聚力打造“三横三纵”城市主干路网。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牢固树立“抓创建就是抓民生”理念,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竹凤大道建成通车,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完成提标升级改造,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全面竣工;新(改)建城区公厕8个、公共停车场11个,划定智慧停车位4724个,7路公交车正式运营。
持续优化人文环境。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和“百场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建成“1+31+324”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立乡镇文化站47个,聚力打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抓宣传强氛围,提升公众“参与指数”
强化宣传引导。依托“两微一端一网”新媒体,开辟“创建文明城市”专栏,向全县12万移动终端推送创建信息,LED电子显示屏24小时滚动播出文明城市创建宣传标语,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平台。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1万余幅,创建文明城市氛围日益浓厚。
强化文明创建。扎实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科室”“文明楼院”等系列“文明细胞”创建活动,全县共创建文明单位277个,其中省级20个、市级78个、县级179个;创建文明村镇227个、覆盖率超 65%,其中国家级1个(朝阳乡竹园村)、省级1个(杨通乡)、市级34个,营造了人人关心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强化志愿服务。完成社区志愿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组建1060个志愿服务大队,登记注册志愿者人数近16万人,常态化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贫困户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抓教育强引导,提升全民“文明指数”
开展道德讲堂。连续10年开展“全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设立道德讲堂,邀请道德模范、先进个人为单位职工、社区居民进行道德宣讲,教育引导广大市民见贤思齐,争当道德模范。
树立先进典型。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评选出大竹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884名,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155名。
抓好文明引导。组织志愿者在城区重点路段常态化开展“路口文明”劝导活动;发布“文明出行四让”公告,倡导市民养成“车让人、人守规”的良好习惯;为交警队招聘40名辅警、划转58名文明劝导员,持续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大行动,对乱闯红灯、乱穿马路、翻越护栏、车辆不礼让行人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教育和处罚,从制度层面规范道德标准、矫正行为失范。
文明四川 关注我们